眨眼间,两日过去了。
八月二十三日,午后。
苏良、王安石、曹佾汇聚在后厅内。
王安石率先道:“杭州州衙对购买国债的宣传力度尚可。”
“此事本应由两浙路转运使、杭州知州余敬负责,然其突然染疾,又临近致仕,事情便交到了杭州通判顾岳的手里。”
“顾岳还算称职,一直宣传购买国债之事,当下的州衙门外与商人经常出现的地方,都还贴有购买国债的倡议书,两日更换一次,并且顾岳还亲自去商人的家里拜访过,可惜效果甚微……”
曹佾接着道:“杭州通判顾岳去找的那个商人,乃是江南商社的社长,真名不知,都称其为智叟。”
“这個智叟,年逾古稀,涉及的产业甚多,几乎控制着江南近七成的纺织行当和印刷行当,还有海上贸易行当。”
“据查,整个江南商社的社员,皆未购买国债。”
“而在江南区域,唯有身家过五万,并且还要在江南商社压钱两万贯的人,经过考核,才有资格成为江南商社的社员。”
“杭州城内,购买国债者皆为非江南商社商人。此外,丝绸商孙然在三日前出海,预计归来可能就要半年了。我预计,他可能是被逼着出海的。”
……
最后。
苏良开口道:“我从小报和街头百姓讨论的信息上得到的内容,与你们相差不大。”
“杭州通判顾岳对国债之事还算是上心尽责,但是收效甚微。并且,他和杭州知州余敬因上一任的杭州知州韩琦过于优秀,并不是很得民心。”
“此外,商人们对购买国债微词颇多,有些人甚至将其称为劫富济贫,朝廷最后不可能照息还钱,这些消息的源头,目前还正在侦查中。”
……
王安石总结道:“目前看来,地方官员的错漏不大,问题大概率出在这个江南商社上面,我们须好好调查一番。”
苏良和曹佾皆认可地点了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