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公岭属于哪里 > 第九十七章 老夫子拒贿义学馆(第3页)

第九十七章 老夫子拒贿义学馆(第3页)

黄保兴还要解释,却被王秀一把拉住衣袖,扯上就走,边走边嘴里嘟嘟囔囔道:“这老怪物,这老执古——越尊越跳得高,莫要理他,咱赶紧走吧。”

说着二人便逃也似地快步抢出学馆大门。走出老远,还能听到王老夫子唉声叹气的埋怨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却说黄玉环被柳二姐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着实漂亮极了。母亲走后,她心潮澎湃,犹如卧不下的兔子,只是在屋中摇来摆去,时而对着铜镜欣赏自己的绝美容颜及精巧头饰,时而对着窗前阳光左顾右盼,细心观瞧光鲜华丽的衣裙,心中的那份喜悦确是无法言喻。就这样,黄玉环在闺房中自我陶醉良久,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奇怪念头:“平素听那戏文中经常有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而今我独自一人,孤芳自赏,有甚的情趣?对,应该在他面前卖弄一番,方不负我黄三姐的美艳容颜。”

这样一想,便忍不住心旌摇荡,身不由己地带上房门,悄悄踅摸出后角门,只拣偏僻巷道,一径朝上街行去。

村子西边,距离上街约半里许,有一座小山包,闪电上孤零零立着五间茅草房,面北朝南,背靠白云河,东山墙的烟囱里冒着袅袅青烟。屋前围着一圈篱笆墙,东南角留一道柴门,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通向大路。相较于白云峡街道两旁清一色的青堂瓦舍的整洁院落,这户人家实在显得有些另类,确是与众不同。这户人家黄姓,只有婆孙二人相依为命,原本不是本地村民,乃数年前从西川逃难的流民,在逃难途中与家人走散,因无力去他方谋生,婆孙二人便在此处一个看护庄稼的寮棚里落脚。孙儿当年只有六、七岁,只靠黄婆婆给人家上们帮工维持生计。那黄婆婆虽说年纪老迈,气力不济,但为人殷勤,能说会道,且脾性又好,久而久之积下人缘。村人皆同情她的遭遇,有些浆洗、缝补的活计长长让她去做,无非是好给些米面权充工钱,助其度日,比那上门乞讨多少存些颜面。后来刘玉怜其孤苦无靠,便动村民,拆去草寮,在原址盖了五间草屋,拾掇成一个简陋的小院落,捐赠些锅碗瓢盆,供其居住生活。虽说只是白云峡的编外村民,但婆孙俩不但有了落脚之处,好歹也算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白云峡从祖上传下来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本处村民,年满七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去义学接受免费教育。多则三年五载、少则一年半载,俱由其家庭状况及学童天资好恶而定。因此,白云峡村民人人皆识文断字,头脑活络,无论经商务农,皆强人一头,这也是白云峡富甲一方的不传之秘。那黄家婆孙虽说是外来户,但刘玉既然选择了接纳他们,也就一视同仁,将那小孩子也资助进学。王老夫子给他取个学名叫黄仲学,传授学业。

黄仲学九岁入学,学习刻苦认真,刚上了一年学,学识胜过那些读了两三年的蒙童,深得王老夫子的青睐。十岁那年,村里放官牛的王老伯因病去世,缺少人手。黄婆婆觉得这个活计自家孙儿满能胜任,便径去刘玉那里好说歹说,讨来这个差事,黄仲学遂辍学做起了小牧童。王老夫子也曾多次登门,劝其复读,以便将来求取功名,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怎奈黄婆婆执意不肯,言说他们婆孙要不是白云峡村人好心收留救助,早就丧身沟壑,变成孤魂野鬼了。做人就要知恩图报,能替村里牧放官牛,也算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求得心灵安慰。王老夫子听了,无言以对,只是扼腕叹息,默默埋怨上苍造化弄人,将一块美玉生在了贫寒之家,生生断送了大好前程。

闲话休说,言归正传。话说那黄仲学进学期间,班上有个漂亮学妹,就是黄玉环。因为两人同姓,黄仲学比黄玉环年长两岁,处处以兄长的身份刻意呵护她,二人关系便格外亲密。后来黄仲学辍学做了牧童,黄玉环十分伤心,暗地里掉了不少泪珠子。后年年岁见长,黄仲学出落得眉清目秀,玉树临风,人见人爱,宜且性情温顺,文质彬彬,实为同龄人中的翘楚。与黄玉环可谓是青梅竹马,少小无猜,郎才女貌,一对璧人,要是能结成连理,真是天设地造的一段金玉良缘。黄玉环将自己的这一点小心思有意无意间告知母亲,却招来柳二姐一通泼口大骂,吓得她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提及。黄仲学呢,虽然间内心十分喜欢黄玉环,但一想到自己的牧童身份及穷家寒舍,更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只能将那深深的爱意埋藏心底。好在是黄玉环并非大家闺秀,平时也要做些庄农活计,就会常常抛头露面。黄仲学放的是官牛,每天早晚要到各家各户赶送耕牛,因此上与黄玉环见面的机会就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二人相互爱慕之心日盛,有人了也会眉目传情,无人时就会说几句甜言蜜语。今天黄玉环第一次穿上盛装,被母亲打扮的这么漂亮,不由得春心荡漾,勃勃兴,只想在自己的心上人面前显摆一番,便不顾羞丑,匆匆出门寻找黄仲学,想要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黄玉环避开大路,只拣僻巷小道,幸喜的是一路之上并未碰到熟人。来到黄家门,只见黄婆婆伛偻着身子,拨拉着摊在院里晾晒的蒲公英,便伸手推开柴门,一径走到她的身后,高声问道:“婆婆在晒药吗?”

这冷不丁的一嗓子,着实将黄婆婆吓了一跳。说真的,她家的院门口,除了孙子的几个伴当,极少有人光顾,可谓是门可罗雀。听到有人造访,黄婆婆连忙丢开手中竹竿,急急直起身子,转身张目细看,见面前站着一个貌如天仙的大美女,怀着十二分的好奇心,揉着昏花老眼端详片刻——因她以前也曾做过走家串户的营生,是个见过世面的主儿,识人辩物也是强项,依稀认出黄玉环,便瘪着豁牙嘴笑眯眯问道:“呀!我当是谁,却原来是黄掌柜家的三丫儿来了。你这是要到哪里去?要是不忙的话,进屋喝口水吧。”

黄玉环忙摆摆手道:“不了,婆婆。这些蒲公英都是你挖的吗?”

“婆婆哪有这等本事?”

黄婆婆叹息道,“婆婆腿脚不灵便,行不得远路,只能在房前屋后瞎转悠,能有多少收获。这多一半都是仲学放牛时挖的。也多亏这孩子懂事,一年采的草药也能换不少钱,家里头的油盐酱醋茶及一应开销全指望着他呢。反正,我是干不动了,帮不上一点忙。唉,人老了,不中用了。”

黄玉环道:“婆婆说哪里话?您老辛苦劳作了一辈子,早就该闲着享享清福了。”

黄婆婆抿着嘴笑道:“哟,三丫儿不光人长得俊俏,想不到嘴巴还那么的甜,还懂得心疼人。将来谁家要是娶了你当媳妇儿,可谓是前世里在佛爷面前烧了长香了。”

黄玉环俏脸一红道:“婆婆说笑了。”

黄婆婆道:“老婆子笨嘴笨舌的,会说啥子笑话?我这是中堂上面挂磨盘哩——全是大石画(实话)。三丫儿就是漂亮,在婆婆眼里,咱白云峡的女娃儿,没有一个能比过你的。忘了问一声,你跑了这老远的路,来到这里做啥子?”

黄玉环道:“只是讨个话儿。”

黄婆婆奇道:“我老婆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天聋地哑,省得什么——你向我讨啥话儿呢?”

黄玉环道:“仲学哥回家吃晌午饭吗?”

黄婆婆道:“我当你要问啥紧要事,原来却是这个话儿。行,那我就告诉你,他今天中午肯定不回来。就不知三丫儿问他作甚,莫非是他将你家的耕牛忘吆了?”

黄玉环道:“不是的。婆婆怎么肯定他中午不回家。”

黄婆婆道:“他的一个伴当病了,家里人把牛儿集中到这儿,托他一个人去放。仲学一口答应了,便背了些吃的走了,你说她能回来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