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的协议是,每天供应五十坛,至于炉子,爱买不买,也不强求。
或许出于不好意思的缘故,“平康坊”
还是订购了二十个炉子,本来以为此事到此就结束了。谁知道,才过十天,“平康坊”
又派人来了,说是“蜂窝煤”
和炉子太好用了,他们要给每个姑娘的房间都装上,粗略统计一下,直接订了二百个。
“通善坊”
的匠人们都乐疯了,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尽快完成。
由于进出“平康坊”
各家青楼的都是达官贵人和有钱商贾,他们很快就现了“石炭炉”
这么一个好东西,略一打听,就知道是“大宝商号”
所出,于是,订购炉子的单子如同雪片一般飞进商号!
“长安人”
疯狂的购买力让谢岩和冯宝两个见过大世面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短短数日内,收到的炉子订购需求,居然过一千个,在这个手工制造的时代,堪称“天文数字”
了。
“通善坊”
日夜不停地打造炉子和制作“蜂窝煤”
,甚至连坊中不是匠人的家庭也加入其中……
炉子卖的太好了,原材料“石炭”
就有些供应不上了,谢岩不得已,只能再次派老兵外出寻找“石炭”
产地,同时让冯宝去“通善坊”
一趟,把那个“流水线生产方式”
引进炉子制造过程中去,要不然,匠人们的制造度太慢了,根本作不到及时交付,而他自己却要在营地那儿盯着“炼钢炉”
,以确保铁皮供应。
从十一月,一直忙到十二月底,近整整两个月时间里,“大宝商号”
总共交付了近一个三百个炉子,这还不算匠人们另外制做出数量更多的简易炉。
当谢岩、冯宝两人清晨站在营地“了望塔”
上,望向“长安城”
的时候,他们看到无数煤烟升起,那一刻,两人的内心是无比自豪的,后世“工业化”
城市的影子,或多或少的算是出现了。
“快过年了,你有什么打算?”
冯宝看着远方,口中吐着白雾道。
“没什么打算?你呢?”
谢岩反问道。
冯宝道:“除了聚会,还能有什么呢?即使是在后世,我也不喜欢过年。”
“是啊,以前过年的时候,也就是和家人吃顿饭,然后好像也没什么事可干,真不如一个普通日子。现在在大唐,更感觉过年无趣。但不管怎么说,年还是得过,你好好想下,我们去请哪些人一起过年。”
冯宝道:“要我说,谁也别请了,就咱们营中这些老弟兄们聚聚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