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几家店铺,他们感受了一天之后,毫不犹豫地各自订了两个,特别是一家酒馆的东家,听说之后,亲自来试了试,不仅一口气订下二十个炉子的使用量,更订下每天三十坛酒,若不是看在二十个炉子的份上,冯宝是绝不会答应卖这么多酒给他的。
现在的“烧酒”
,可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了,每天一百坛,每坛三贯钱,那是在“大宝商号”
的价格,只要一拿到手,马上就有人出五贯钱高价收购。
冯宝派人打听过,高价收购酒的人,都是“平康坊”
各家青楼的人,他们把“烧酒”
当成了吸引客人的噱头,一坛“烧酒”
在他们那儿,起步价都是十贯钱,就这还让客人们趋之若鹜。
“平康坊”
的人其实来找过商号很多次,提出高价收购全部出产的酒,可全都被回绝了,若不是他们知道“大宝商号”
的东家挂着“左武卫”
名头,可能早就派人来抢了。
时间长了,“左武卫”
那边也知道了这么个情况,可是,他们更清楚,这支从“辽东武平堡”
回来的队伍,是先帝亲自下诏召回来的,如今的陛下,虽然还没来得及想起他们,可谁敢保证哪天不会想到,所以,在陛下没有明确的态度之前,“左武卫”
各将官对市面流言都是默认,等于也是变相的保护了“大宝商号”
。
“左武卫”
内部情形,外人自然无从得知,因此,也没什么人敢去招惹“大宝商号”
,“平康坊”
那边只能采用排队或者高价收购等笨法子。
现在忽然听说,有人订了二十个炉子,就可以每天购买三十坛酒,“平康坊”
各家青楼,哪能放过如此良机,纷纷派人上门,至少的都是要订二十个炉子,最多的要四十个炉子,当然了,“烧酒”
也是必须要的。
谢岩和冯宝测算过,按照“三斤粮一斤酒”
来计算,如果不让“长安”
粮价产生波动的话,每天最大产量只能在三百斤上下,也就是三百坛,再多的话,必须从外地购粮,而且最好的购粮地是“洛阳”
,那里水运达,可以买到从南方运到的粮食,至于从“洛阳”
到“长安”
一段的运费,却是不便宜,几乎和购粮的价格差不多,但是考虑到“烧酒”
高昂的价格,似乎那也不算是什么事。
可谢岩却否定了从“洛阳”
购粮的方案,他认为,若是每天都从“洛阳”
运进大批粮食的话,实在太招人显眼,若是哪天“长安”
出现粮食问题,朝廷恐怕第一个就会拿他们开刀,除非是直接在“洛阳”
开“酿酒作坊”
,将成品酒运过来,那目标才会小很多,也比较可行。
冯宝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每天酿两百多坛酒合适,最后和“平康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