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冯宝实在想不起来,真实历史上李治是如何做到让武则天主持“祭地大典”
,难道说,是临时起意?
想到这里,冯宝忽然有了主意,因为他意识到,大家争来争去,都为了“皇后参与”
,而不是“封禅”
一事本身,换而言之,“封禅”
,是基本无人反对。
“陛下,臣,有本奏。”
冯宝微微挺直身躯,提高声调,依礼进言。
“准!”
李治道。
“陛下,臣以为,可昭告天下‘封禅’之事,征发民夫修缮道路、殿宇,至于皇后娘娘执礼‘祭地’,可后议。正所谓求同存异。将朝堂一致认可之事先行定下,异议后论,是为良策。”
大殿之上一片安静,任谁也听懂了冯宝意思,简单而言就是先办必须做的,有争议先放着。可光放着怎么成?难道日后再起争执?
“陛下,‘礼部’掌朝廷礼仪,‘封禅’章程理应由其呈报君前,何需朝议?‘中书令’许公,执‘礼部’多年,加之三朝老臣,年高德劭,不如请其督办此事,想来必定不负皇恩。”
李治当了十几年皇帝,成天和朝中老臣打交道,心思早已八面玲珑,听到冯宝所奏,旋即明其意。
“封禅”
是大事,需要在朝廷上共议,如今并无人反驳,朝臣真正反对是武皇后主持“祭地大典”
,然此事说到底是“封禅”
一小部分,从常理来说,本就应该由臣子定下上报,按照这个思路,把事情吩咐下去就可以了。
李治现在算是有些明白“求同存异”
是何意思,按他理解,将“同”
那一部分定下,“异”
,则放置,过后寻机定夺。皇帝掌天下之权,总是有办法的,根本没有必要拿到朝廷之上,听那些大臣们争来吵去。
上官仪闻听冯宝所言,内心一沉,情知再想劝谏皇帝,已是很难了。
定下大方向,具体细节在运作过程中商定,这在后世屡试不爽,可以说行之有效,极大提高效率。
大唐朝廷在皇帝“封禅”
事上争端虽然短暂落寞,但是,走出“紫微宫”
的冯宝却多了一些忧虑。
因为连他这个不太懂政治的人,都能够明显感觉到,在大唐王朝,文官、武将、勋贵已经形成三大利益群体,眼中只有各自利益地位,并没有将真正的心思用在发展成个王朝。
喜欢神都锦绣()神都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