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敏之知道冯宝肯定答不上来,急忙出班禀奏皇帝道:“天地乾坤,阴阳相济,对应男女,况礼制未有明文……”
“一派胡言!”
上官仪毫不客气地打断贺兰敏之话语,随即向皇帝行礼道:“古来祭祀,何曾有女子?陛下,‘封禅大典’礼法有定,遵从即可。”
“听闻上官侍郎饱读史书,可知‘商王后妇好’也?”
冯宝也不客气,大声问了上官仪一句,而后上前两步,君前行礼道:“古有商朝王后妇好领军出征,开疆拓土,时任国之‘大祭祀’,今本朝‘平阳昭公主’率部抵御外侮,力战殉国,依军礼安葬,自古征战皆男子,然女子亦可矣!陛下,礼制虽先贤所定,然时日变迁,当与时俱进矣!”
“与时俱进?”
几乎整个朝堂之上,都在细细品量。这个词,大唐是没有的。且其意义深远,不同人在不同角度,得出结论也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即“进为变也”
。
大唐王朝整个风气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开拓、进取”
,与后来出现的“宋、明、清”
王朝很是不一样,所以,即使上官仪不认可冯宝话意,却认同“与时俱进”
本身的积极含义。
然而,出于警惕“后宫干政”
之心,上官仪还是再次禀奏道:“陛下,商之时乃蛮荒,未有礼法,冯都督所提无可鉴也。‘平阳昭公主’卫国而战,可敬可佩,然领军一事,与‘封禅大典’毫无关联,冯都督所言,乃混淆圣听。”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怎能毫无关联?陛下,老臣以为,娘娘随行,并无不可。”
许敬宗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是时候开口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臣附议!”
冯宝第一个跟随。
“臣附议。”
贺兰敏之不甘人后,也行礼道。
“陛下,臣有异议。”
宰相杜正伦出列行礼,跟着引经据典向皇帝李治说了一大通道理……意思就是“反对”
。
随后,六部几位尚书、侍郎等不少文官全都跟进,很快将大唐朝堂分成“支持”
、“反对”
和“中立”
三派。
李治登基十余年,早已习惯纷扰朝堂,况且,帝王作为最终裁决者,是皇权至上的体现!只是,他并非一个天生性格强势的人,在绝大多数有选择的情况下,更希望“论出结果”
,而不是独裁而定。
故,李治眼见殿上群臣各执一词,心中难免不悦,总觉得自己身为皇帝,想做点事儿,怎么这么难?总有那么多人反对,难不成非得不管不顾,一言独裁?
冯宝并不在意皇帝想什么,他趁群臣发话时机,开动脑筋检索记忆中“李治泰山封禅”
细节,只可惜,知之甚少。
如此卖力,倒不是替君分忧,而是给自己解除麻烦。毕竟无论怎样混淆视听或者迁移话题,都改变不了先前懵懵懂懂中准备离开大殿的事实,这事,可大可小,全在皇帝一念之间。因此,帮助皇帝达成想要愿望,就成为化解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