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
朱元璋答应了。
黄子澄喜形于色:“臣遵命!”
随即起身看向门外。
此时,大雨滂沱。
“陛下命臣命题,时间仓促,难以让两位实际操作比较。”
“若按常规问治国之道,空谈无益,只能浮光掠影,难以分出高下。”
“若派去治理一地,又需时日观察成效,方能判断治国之能。”
“储君之位不可久拖。”
“要立刻定输赢,不如作诗填词。”
“虽不能衡量治国能力,却可见才华高低。”
“也能验证三皇孙刚才所说,是否为狂妄之辞。”
在他看来,既然对方主动争夺储位,必有所准备。
若是讨论国策,对方必然对答如流。
毕竟这些内容可以预先准备并熟记。
他偏不给对方这样的机会,故意避开国策,改问诗词。
现场出题,现场答题。
这样对方的所有准备都将毫无意义。
朱允炆拱手行礼,谦恭地说:“全听黄先生安排。”
“好!”
黄子澄捋了捋胡须,微微颔首,“今日狂风怒吼,雷电交加,暴雨倾盆……”
他话尚未尽,朱允熥便打断询问:"该不会你要我们以秋日骤雨为题,赋诗填词吧?"
此时已入深秋九月,雷雨实属少见。
黄子澄听罢,心头一震。
方才他确有此意。
可看到朱允熥的表情,心中忽生疑窦,莫非他也对诗文有所筹备?
即便这场大雨突如其来,或许钦天监早有察觉。
若对方事先准备了诗赋,借此设题,正中他的下怀。
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典籍,作诗作文本就是长项。
胜过朱允熥应不算难。
然而,若对方已有预谋,以有心算无心,便难说了。
想到此处。
黄子澄急忙摇头,话题一转。
"非也!"
------------
"去年冬天,我有友人从北方寄信来,说长城边上,大雪漫天,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