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贫瘠地方的人眼睛一亮:“这个柠条,居然还能肥地!”
“我见过这个,还有那个蓼子朴,都是更北边荒漠一带的东西!”
走南闯北的商队记性很好,想起了草原上的这些植物。
[为了减少泥沙流入黄河,山势陡峭、土层薄弱的悬崖边,也有人来种树。
聪明的当地人用石块垒出鱼鳞坑,把山下的土一点一点运到这里,再把树种下去。
“这种‘石坑客土’的方式,让本该是岩石峭壁的山上,也被绿色的覆盖。连成一片的石坑也因为很像鱼鳞,所以也叫鱼鳞坑。
除了鱼鳞坑,还有淤地坝、旱作梯田,不同的治理工程连在一起,全方位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
连成片的鱼鳞坑,层层分明的梯田,千年累计的淤地坝,每一样工程都是那么的震撼人心,看的人心情激动又沉重。
每年都会去服徭役的农人感同身受地叹道:“后世的百姓,要做的徭役,也太重了……”
就一个鱼鳞坑,就要用手拿石块堆砌出坑,再从山下运土,最后种树。一个山头密密麻麻多少个坑,就有多少的工作量。
有人反驳道:“可是他们把这些黄土变绿了。”
“那他们的地都种树,不能乱种别的作物,粮食怎么办?”
“他们有自己高产的杂交稻子。”
说到最后,大家都沉默下来了。
[“不管是大面积植树造林还是对天然林的保护,要任务是治沙……”
农林大学的专业人员带领团队,用铲子挖出不同深度土壤封装贴好标签,在实验室进行不同的精妙操作,检验土壤的温度、湿度……]
拿出整理过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资料,不少人对上午听得模模糊糊的专业有了直观的感受。
“这就是之前那个水保专业的工作……”
之前嘲笑过多时间念书还要去种地的人都不说话了,人家只是挖地里面都有那么多的学问,和他们想的种地完全不一样,而且做的事情也是实实在在为这片黄土大地付出,怎么都和贱业搭不上边。
[穿着蓝色短袖的治沙专家坐在研究所里,说道:“榆林目前栽种的樟子松过1oo万亩,里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樟子松的自然更新还没实现,挖掘有经济价值的沙生植物方面,我们做一些项目,让沙区老百姓在治沙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治沙的成果。”
“2oo8年3月1日,陕西省开始实行封山禁牧政策,榆林牧民大多已经完成从放牧到舍饲养羊的转变……”
新鲜的牧草投入机器,被切割成细小好嚼的草片,被牧民们拌着其他饲料一起喂给羊圈里的小羊。
尽管有禁牧政策和禁牧队员,但是私自放牧也还会有,接到举报的队员们还需要下车爬山,去找到放牧的老者。]
“封山禁牧,这么大的山,哪里管的过来!”
“他们有那个无人机啊,看看不就能抓到私牧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