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优秀的曲子,是不受客观条件约束的。
哪怕生活文化截然不同,只要都是人,情绪都是能共通的。
“这曲子,”
姜语率先回过味来,“能给人一种从过去、未来,传播而来的感觉。”
姜语觉得姒安的总结非常合适,照抄了。
“哥哥一定很想念父亲吧。”
姜馨问道。
姒安含泪笑道:“明年就回去了。”
想要见到姒吕,随时可以见,但另外两位……
哪怕现在生活很好,姒安也想回到未来,但是,回不去了。
“我再演示一遍,馨儿记录乐谱。”
姜馨点头,“其中一些音调,我不知道怎么记,我先记个大概,等我学会了,我再来修改,你看行吗?”
古今音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记录方式不一样,有参差在所难免。
未来的音乐经过时间展,东西方融合,比现在更加精准复杂。
用后世的方法谱写的曲子,想要春秋时期的谱曲手段记录重现,难度可不小。
姜馨说先学会曲子,再修改乐谱,更像是学会答案,再根据答案,逆推未来的曲谱记录方法。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开始去做,有姒安提供一些指引,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姒安又演示一次,姜馨差点抓狂。
不愧是偶然出现在脑海里的曲子,现有的记录方式,根本无法完整记录这曲子的细微变化,形成可复制曲子的乐谱。
“安哥哥,你先教我学会,我一定把乐谱弄出来。”
姜馨下定决心说。
未来夫君好不容易对音乐感兴趣,想让自己记录曲谱,自己做不到?这个结果,绝对不能接受。
“没问题,今天下午我们就学习这曲子。”
因为姒安是用口哨演示,其他方式协助讲解,姜馨选用演奏方式更相似的笛子学习,姜语则是用琴。
历史最悠久的笛子,当属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的级古董。
到先秦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笛子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乐器。
但此时的笛子,和未来的差距依然很大。
因为音调的差异,导致竹笛和琴按照春秋时期的常规演奏方式,无法完成完整的表演。
只能不断摸索,寻找对得上的音调。
琴还好,可以根据手法和琴弦弹奏的位置调整的音调。
笛子的音调全靠开孔,孔不对,就没有相应的音调,姜语只能换琴,一边摸索,一边学习。
一个下午,姜语姜馨姐妹不觉得自己是在弹琴,而是在重新学琴。
历史太长久,就是这么麻烦,有依据的跨时代交流,都困难重重。
不像西方,断代的文化和文字,一小段时间就能全部破译,每个字的意思都一清二楚。
像考古人员自己设计的一样,一点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