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公主沉默片刻,最终轻声道:“无论大人做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
宁烈感激地点点头:“有公主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次日一早,宁烈率领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昆仑关进发。
这支军队主要由原北王和西王的降兵组成,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不稳,战斗力堪忧。
宁烈深知,要想在昆仑关抗击南梁大军,必须先重振军心,训练士兵。
行军途中,宁烈频繁召集各级将领,详细了解军队情况。
“报告大人,我部共有士兵八千,大多是原北王麾下的边防军,作战经验丰富,但军心不稳。”
一名千夫长禀报道。
“为何军心不稳?”
宁烈问道。
“北王被诛,士兵们担心受到牵连,人心惶惶。”
宁烈了然:“告诉你的士兵,北王之事已成过去,只要他们忠心为国,过往一切既往不咎。”
“谢大人开恩!”
千夫长感激地行礼。
宁烈又问另一位将领:“你部如何?”
“禀大人,我部五千人,原为西王亲兵,训练有素,但对朝廷心存芥蒂。”
宁烈沉思片刻:“从明日起,你部与北王降兵混编,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大人,这恐怕会引起冲突。”
那将领担忧道。
宁烈断然道:“有我在,何惧冲突?告诉你的士兵,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士。若在此战中表现出色,必有重赏!”
类似的对话在行军途中不断进行。
宁烈通过与各级将领的交流,逐渐掌握了军队的情况,并开始着手整顿军纪,重塑军威。
在山间行进的第五天,一支斥候快马加鞭赶来。
“报告大人,前方十里处有一队南梁斥候,约三十人,似乎在侦查我军动向!”
宁烈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正好!传我命令,派一队精锐骑兵,务必生擒几个敌方斥候!”
不久后,北玄骑兵带回了五名南梁斥候。
这些人身着轻便戎装,显然是专门负责侦查的轻骑兵。
“说!你们是哪支部队的?董承的大军在何处?”
宁烈厉声喝问。
斥候们紧闭双唇,不肯透露半句。
宁烈冷笑一声:“不说也罢,你们身上的标记已经告诉我答案了。”
他指着一名斥候胸前的徽记:“神武营的标志,看来董承亲自率军了。”
斥候们惊讶地对视一眼,没想到北玄将领如此了解南梁军情。
宁烈继续道:“董承大概率是听说了两位藩王叛乱的消息,以为北玄内乱,所以急于北伐。只是他没想到,藩王叛乱已平,北玄上下一心,只等着他来送死!”
最后一句话,宁烈刻意提高了声音,确保周围的士兵都能听到,以此提振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