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很热情地接待了明台。他说,他已经接到上峰电话,叫他关照明台,用完晚餐后,再送一程。
明台也很疲乏,于是同意了。司机不肯留下吃饭,说是看天色要下大雨,山路泥泞,车不好开,就先回军校了。至于明台就交给林参谋安排了。
明台在林参谋的陪同下,走进军需库。
库房是一个很宽阔的四合院,林参谋告诉明台,这里原先是一个监狱,后来废弃了,改建成一个小型的临时军需库。山上军校师生们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从这里运上去的。
明台跟着林参谋走进一间房,房子里早已准备好酒菜,很朴素,都是青菜、白菜、豆芽,也有蛋羹。
房间里光线很暗,而且房间的造型很奇特,长长窄窄的。明台看见青色的地砖上有陈旧的滴沥物,形成黑红相间的不规则条纹。这种条纹很压抑,很邪恶,关键还很醒目。
墙上还有烧过的焦痕,气氛很诡异。
明台说:“这屋子总让人觉得鬼气森森的。”
林参谋笑起来,说:“可不是吗?以前这里是关女死囚的房间,你想,女人临刑前,多有自残、自毁的。听说,死在这间屋子里的不下五六个女人。”
他似乎无意识地说了一句:“你知道锦瑟吗?”
“锦瑟?”
明台疑惑。
“当年曾经轰动一时,骇人听闻的‘黑寡妇’锦瑟啊,”
林参谋故作神秘地眨了眨眼,“她就关在这里,”
他往前面一指,“那里有被执行死刑的犯人的遗照,都嵌在墙壁的相框里。原本啊,我是想都拆掉,太沉、太脏,可我这里人手又少,一偷懒,得,留到现在……”
明台已经不知道林参谋在说什么了,他已经蒙了,因为他看见了于曼丽的照片。他快步走过去,仔细辨别着上面的字迹和图片。杀人犯“锦瑟”
,十七岁,民国二十七年正法。于曼丽双手被缚在背后,五花大绑,一脸坚毅,面带诡异的笑容,她下颌的疤痕依稀可辨。
明台快疯了,他不由自主倒吸一口凉气,此刻,仿佛于曼丽那曼妙的歌舞就在眼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怎么回事?我见过她,她叫于曼丽。”
明台痴痴地问。
“对,她也叫于曼丽。说来话长,这个女孩子身世挺惨的,她十四岁就被养父卖到妓院,也学了些歌舞弹唱,十五岁就开始挂牌接客,艺名锦瑟。小小年纪,阅人无数,备受摧残。十六岁那年,她染上很重的病,气息奄奄,眼看就不得救了。鸨母想半夜里把她扔到乱坟岗去,偏遇着一个忠厚老实的湘绣商人于老板,用两幅湘绣赎了她的身。”
明台眼前展现的是初见于曼丽的情景,她眼神缥缥缈缈,凄凄惶惶,不死不活。
“于老板特地延请名医为锦瑟治病,半年后,居然恢复如常,也
算奇迹。锦瑟感恩,跟着学了刺绣,学了些生意经,立志要嫁给于老板。于老板不同意,倒要送她去念书,学些知识。于是,锦瑟跟了这个商人姓于,改名于曼丽,去了北平念书。于老板时常往返于湘南、北平,二人开始以兄妹相称。”
明台想着一个女孩子的新生,宛如朝阳灿烂。
“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往返湘南的旅途中,于老板被三名水上惯匪劫杀,死无全尸。没过多久,这个于曼丽就从学校里消失了,而一个叫锦瑟的妓女重出江湖。”
不用再说了,明台已经知道锦瑟要做什么了。
他截住林参谋的话说:“她杀了那三个水匪,是报仇雪恨,何以冠以‘黑寡妇’之名?”
“她找到劫匪后,总是费尽心机,要嫁给他,使尽一切手段,逼他休妻、弃子。这三个劫匪本已金盆洗手,各归家园,被她一一攻破,一个个家破人亡。她每每于新婚之夜下手杀人,将新郎大卸八块,才肯罢手,毒辣至极。”
明台眼前一片漆黑。
“民国二十七年,黑寡妇杀尽最后一个凶徒后,向政府自首,此案告破,惊天动地。于曼丽被判死刑,关押在此。谁知抗战爆发,监狱被军统局接收,许多死囚都被执行了死刑。唯有这个于曼丽,被戴老板发现资质不凡,身手不错,而且有胆量,够决绝,于是,将她带上山去,铁窗绝境,由于战争的需要,她得
以死地生还。”
红颜薄命,凄惨结局当洒同情之泪,替恩人报仇,血腥屠戮又使人不寒而栗。
“你想告诉我什么,一股脑儿全说了吧。”
聪明的明台已经知道王天风送自己下山的目的了。
林参谋面色微红,接着说:“我知道,你是她的生死搭档。于曼丽在军校等一个与其‘旗鼓相当’的搭档等了整整一年。军校里有一条死规定,如果生死搭档中有一人做了逃兵,另一人将被立即送到前线。鉴于于曼丽原本就是死囚,所以,她的归宿……就是刑场。如果你今天晚上不能及时赶回去,她肯定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明台的内心瞬间被恐惧所吞噬,他第一次心房战栗,他甚至能看见殷红的血正在黑寡妇的黑白照片上漫延开来,像一朵玫瑰花瓣的形状,又像是曼丽清瘦身影的回眸,楚楚可怜地望着自己。
明台不由自主后退了一步,冷汗淋漓,仿佛自己军裤上溅起了无数滴鲜血。他误读了“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