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和众人一样,从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无奈,直至化成了一声叹息。
自已穿越过来只是个小人物,能保住命就不错了,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一切只能等待抗战的胜利。
调整好情绪后,文三儿像往常一样,来到车行准备取车时,碰到了也刚好进门的白连旗。
两人见面,互相寒暄了一会儿。突然,文三儿听见白连旗怀里有东西在叫,忙问道。“白爷,你怀里揣的是什么玩意?怎么一直在叫。”
“你说是这个玩意吗”
?白连旗从怀里掏出一个笼子。
文三儿接过来一看,“咦,这不是蛐蛐吗?白爷,你没事弄这玩意干嘛”
?
“干嘛?当然是拿来玩喽。我跟你说文三儿,蛐蛐这玩意,在我国可以说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那时候,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非常养蛐蛐,而南宋丞相贾似道,则是里面的翘楚”
。
见文三儿有点不相信,白连旗接着科普道。“大家伙养蛐蛐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听它叫,你想啊!在寒冬腊月,窗外下着雪,你坐在炕上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蛐蛐叫。那滋味,整个一神仙呀”
!
二是为了和别人斗虫儿,你别看它不起眼,我告诉你真正的佳种名虫,他会的招式就和天桥上的掼跤高手一样,夹,钩,闪,墩,抱,箍,滚,那叫一个厉害。
文三儿听到这,忽然想起原剧里白连旗就是给孙二爷踅摸了几只蛐蛐,而后,又串做着他设赌局,邀请北平城内的玩虫名家来同和车行斗蛐蛐。
因在同和车行设赌,按规矩,无论谁输谁赢,孙二爷都得抽成。因为此事都是白连旗在张罗,依照约定,抽成的利润两人三七开。
想到这里,文三儿不由得在心底感慨道,“这白连旗还真是个人才,能从孙二爷的虎口里掏出三成利润,一般人想都不要想”
。
“这虫子还真这么有趣?”
文三儿来了兴致。
“那可不,这斗蛐蛐啊,可是一项高雅的活动。”
白连旗说起蛐蛐来滔滔不绝,“要选上品的蛐蛐,得看体型、颜色、牙口……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
文三儿听得入迷,心里琢磨着,这或许是个赚钱的门路。等孙二爷设好赌局,自已说什么也得掺和一下。
“白爷,那你这蛐蛐是在哪儿抓的?”
文三儿问道。
“这你就不懂了吧,好蛐蛐可不是随便就能抓到的。”
白连旗得意地说,“我这是托人从山东带来的,正宗的宁阳黑牙青麻头,绝对是一等一的好货。”
文三儿心中暗喜,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对白连旗说:“白爷,你看要是以后哪有斗虫儿的地儿,能不能也带上我一起,我也想去凑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