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朱朱一次次被“震撼”
到。
要知道,由于展品的原因,朱朱每当讲到相应的宗教习惯的时候,会“科普”
性地讲一些关于“宗教”
的教义,却没有想到,当讲到这些部分的时候,竟然会真地“打动”
到某些人,开始对这些宗教的像,各种虔诚朝拜。
“来,既然来到了‘礼佛寺’,咱们就转一圈,感觉一下。佛说,世人皆苦,苦于无法跳出这种轮回,那么咱们转这个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永远不转’。”
像这么“辩证”
的讲法,每一次都能得到游客的认可。
“杠精”
不是没有,但非常少,直到被朱朱的讲解说服。
同样在这个“博物馆”
的“道场”
进行各色人等的别样“修行”
的,有几位“常驻讲解员”
,都是与朱朱同样的身份。
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每天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的,彼此“擦肩而过”
的时候,会相当配合地把各自的客人调开位置,顺序的灵活调整,会让所有的游客感觉到,“人工讲解”
与“机器讲解”
有着太多的不一样。
不是不会听到“机器讲解”
,但朱朱对这种“格式化”
的机器讲解词,相当有意见。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讲解词里所讲的内容,并不是“游客”
想听的,而是“考古学家”
们想听的。
时间有限,对于游客们来说,他们在路过该展品仅有的一点点时间里,最想听到的,是关于这件展品,背后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甚至是奇闻秩事,而不是哪个长长的“机构”
和“职称”
,在何年何月,用了怎样的手段,把这些东西从地下给挖出来的。这部分的文字所占用的篇幅越长,如果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篇幅,就会让游客听不下去了。
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朱朱这一类的“讲解类”
导游的介入,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