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
“我征战沙场数十载,昔日秦国的白起,我尚且不惧,又怎会怕他一个秦国的小儿。”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若他赵烈敢放冷箭,那他将被天下人唾弃。”
廉颇冷笑一声,并未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
从邯郸逃出的人都是无能之辈,连赵偃也不例外,作为君主,不能与都城共存亡,更是让都城被敌军占领,这是极大的耻辱。
于是。
廉颇独自驾战车而出。
向着邯郸城进发。
看到廉颇到来。
赵烈颇为意外:“廉颇,不愧是赵国第一上将,这份胆识,堪称绝伦。”
“没有我的命令。”
“不得擅自行动。”
赵烈对城关的精锐士兵吩咐道。
“遵命。”
众精锐士兵齐声回应。
随即。
所有精锐士兵收起弓箭,避免误伤。
正如廉颇所说。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或许是这个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唯一残存的交战礼仪。
作为赵国的统兵上将,孤身一人前来,可见其胆识,若赵烈放箭杀之,则是无礼之举,不仅会被人耻笑,更会削弱大秦精锐的士气。
秦军精锐,战时勇猛可战,智谋策略可战,然而若施展卑劣伎俩则为人不齿。
不久。
廉颇便驾驭战车抵达城门之下。
“秦将赵烈,敢不敢下城与我一会?”
廉颇立于战车之上,仰望城门,以赵国上将的威严高声喝问。
“有何不可。”
赵烈朗声一笑,高声回应。
这。
正是战场上的心理较量。
作为秦军主帅,面对敌军主帅敢于亲临城下,毫无惧色,若自己退缩,何以为将?
若退却,便是荒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