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城点头,他想,雪姐说他们肉麻,其实他跟小云在无人知道的地方,还能再恩爱一点呢。
妹妹还没回来,孙家宁逗了会儿醒着的女儿,又抱一抱万雪,被万雪不耐烦地推开了,自有了孩子,万雪就有些不爱这些触碰了。
孙家宁那张斯文的脸上一副受伤的模样,还把刚刚在楼下万云对着自己和周长城两个态度的事情当告状一样给万雪说了。
万雪笑出声,躺在小娃娃的边上,拿手指在女儿的脸上滑两下:“甜甜,羞羞爸爸,这也能告状?小姨当然对姨丈好,对姐夫热情才不正常。”
“你们姐妹啊!一个比一个有个性!”
孙家宁也半躺下,看着女儿眯眯笑。
“给你看这个。”
万雪坐起来,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红纸,打开,里头是个小小的铃铛手镯,“阿风说第一次当小舅,给甜甜打了个银手镯。他和同学在西郊那儿卖废品,找到一块银块,托西郊的银匠打的。”
“怎么样,声音好听吧?”
万雪摇了摇那新溶出来的手镯,都不敢用力捏,生怕一捏就变形了,真难为万风了,哪儿找的这么一小块银片?万雪把孙恬的小手儿拿出来,套进去,摇一摇,叮铃铃作响,玩了一下赶紧拿下来,怕刮到婴儿的皮肤。
孙家宁略略叹了口气,感慨良多。
本来阿雪嫁给他,生的是孙家的子孙,他们住县里,又有正式工作,一切条件都比万家寨好,从有孕开始,其实他们夫妻俩儿就没想过要娘家人的帮扶,反而对孙家父母多有期待,可不过是十个月的时间,事情就颠倒过来了。万雪生孩子这件大事,出力出钱出人情的几乎都是她的娘家人,至于自己的父母,哎,不想了,多想无益。
万雪自然也明白孙家宁在叹什么,看了他一下,并不做声,但心态上难免有种胜利感。刚结婚时,孙家看不起她,也看不起万家寨的娘家,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她的妹妹和弟弟都逐渐成长,尽力帮衬着她这个大姐,大家互为依靠,当姐夫的要是没点儿触动,那才不是什么良人。
自古以来,都说婆媳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实夫妻之间也有这种时刻,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调子,人情起伏常有,唯有自家争气,立得住脚,人家才不敢小瞧了。
第42章
万雪的月子到了九月中旬就坐得圆满了,她得回学校上班去,万云也解放了,从物资局的筒子楼回到家具厂的筒子楼。
回去后,万云几乎从白天睡到黑夜,周长城起床都没吵醒她。帮万雪坐月子,尽管有廖大姐帮忙做家务,但哪里有空闲的时候,细碎的事情日日磨,根本磨不尽。
宝宝哭的时候,万雪暴躁的时候,或者是万雪和廖大姐有带孩子方面的矛盾的时候,都需要万云出来调解,三个女人带个小女娃娃,就没有清净过一日。
看着孙恬一天天长大,和大人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也爱笑,周长城和万云还想过,干脆自己也生一个,到时和万雪家的一起长大,表亲们关系也更好。可带了一个多月的孩子以来,万云马上就放弃了这个念头,生孩子占用时间不说,还花钱,他们现在养不起。
万雪的伙食有时够不上,孙家宁的票顶不住的时候,万云就自己掏钱出来,到东郊给她姐买点儿好的,跟周长城一起担担子赚的那五十她没有动,而是拿出自己小铁盒里的那四百块的存款,一个月下来,去了四十多,心疼得万云睡觉前都要想一遍,不过是给自己姐姐花的,她又觉得值,想想就放在脑后了。
周长城心疼万云,抱孩子抱得她手都酸软了,偶尔跟大姨姐还会闹点口角,一个屋子里,姐妹俩儿谁也不理谁,各自为政,他和孙姐夫看到了还得两边安抚,又都不敢说重话,她们是姐妹,吵了之后,不到半日就能和好,连襟两个对着自己老婆都不敢说对方姐妹的不好。
远香近臭,再亲的亲人都不好在同一屋檐下一同生活过久。
于是回到家的这两日,周长城都没有让万云做家务,只让她先缓过来。
事后他们夫妻俩儿都说,这不是自己的孩子,用心带起来都这样累,若是自己的,只会更辛苦,投入的心血更多,何况他们现在收入还不高,年纪不大,要孩子的事往后放,卫生所那免费的橡胶套还是要按时去领取。
其实从八月中之后,电机厂的活儿也很忙,这次武厂长接回来的单子是有大背景的,省里的大国企要转型,从专门做家电部件,转为做家电成品,想赶上一波时代的家电热浪潮,除了电视机,他们还发力电冰箱和洗衣机,只要是市场上热销的家电,他们都想凑上去分一杯羹。他们的目标是,要就往全国最大最强的企业去做,不然就不做,不搞小打小闹那一套。现在不再讲阶级斗争,各地方发展经济是重中之重,因此这个转型得到了省里很大的支持,武厂长能把这个单子拉到平水县还是走了关系的。
虽有心转型,也想发展经济,但这样的企业还是保留着七十年代的管理作风,政企不分家,领导层对市场有热情,可技术组合和市场调查是相对空白的,且因是大企业,改革的脚步僵硬,受原先连带责任制度对人心思的影响,进程较为缓慢。这些任务一个个拆下来,对下游厂子来说都是肉,可省里的工业制度不完善,并没有集中生产的优势,分到各个市县,反而是分散又扩大了成本。
不过这些都大方向和大条件,需要大人物去思考和烦恼,武厂长把订单拉回平水县厂里来,就已经是拯救了整个厂子的职工,有工开,有订单,就有工资发,人人都能活得下去,甚至说不定还能恢复厂里七十年代的辉煌。
因为这一批零件量大、工期紧,一定要赶在中秋节前全部出货,运到省里,省里组装好,想年底在那几个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搞一波大促销,打出名堂来。
于是电机厂里又久违地排了两个班,采购部门的人天天往外发电报打电话,订购相应的钢材和塑料等各种物料。现在生产力不发达,物料也不是说有就有、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有时候还得找相应的上级领导批条子发文件,才能轮到平水县电机厂拿到这些货,因此每个人都奔波起来,干得热火朝天,门口送料的供应车辆往来,仓库管理员一日忙到晚,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个订单。
周远峰带的三个徒弟作为技术类的工种,显得尤为重要,一周两天的夜班,排到夜班时,上到半夜,没有公共汽车回去,周长城只能和刘喜在厂里的大通铺对付一宿,第二天吃过午饭继续上班。
电机厂的职工们已经闲了好几个月,好不容易有个大的订单从省里拨下来,个个都铆足了干劲,保证一定在中秋节前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