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501章 > 第2章 面试(第3页)

第2章 面试(第3页)

而造成游学之风盛行的原因也在于,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要入仕就得有官员举荐,游学各地,也是结交各地读书人,进而结交各地官员的一种手段。

张溪这么说,就是告诉刘备,虽然我是在游学过程中,但如果你要举荐我的话,我也是可以答应出仕的。

这算是这个时代面试工作的流程性用语了。

刘备自然也听懂了,微微一笑,正衣冠,肃颜色,然后才问道,“哦,既如此,不知先生所善何事,何以教我?!”

这是标准的君臣问对程序了。

这时候就不能再抱着轻松的心态,张溪必须在这个时候向刘备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来。

何以教你,要不要先来个《隆中对》,抢一下诸葛亮的饭碗?!

别说,这事儿张溪昨天在客栈模拟问答的时候还真的想过,只是后来自己给自己推翻了。

《隆中对》的大概意思张溪是明白,也能说的出来。。。。。。但,会背《隆中对》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隆中对》是一个大纲,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的战略规划。

但张溪可不认为刘备去见诸葛亮,就是听诸葛亮读一遍《隆中对》,两个人肯定是商量了很久关于如何实现《隆中对》的方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初步获得了刘备的认可。

张溪知道自己的能耐,仗着所谓先知先觉或者多出来的一些知识给自己弄得舒服一点这倒是能做到,让他去规划军事战略,那他还不如一个马谡。

马谡好歹读过多年兵书,而张溪嘛,两辈子加起来就只会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不可不查。”

是的,《孙子兵法》这么牛的著作,张溪只记得这一句。

如果刘备真的跟张溪讨论《隆中对》的线路问题,那说不了几句张溪就得露馅,反而会给刘备留下“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

的坏印象。

再一个,张溪也有属于自己的说辞。

“溪早年在家耕读,后求学于颍川荀氏,颇通数术之道。”

这是张溪早就想好了的说辞。

在这个时代,书非常的珍贵。

虽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但蔡侯纸书写和保存都相当的不便,还不如原始的竹简好用,所以现在书的主要载体还是竹简。

竹简笨重,文字承载量也有限,这就造成了书的流通不便,再加上世家豪族为了掌握知识的“注释权”

,对于书籍全都是敝帚自珍的态度,所以这年头的大儒都不敢说自己熟读所有经典,大多数只是专攻一本经典。

张溪如果说自己“博览群书”

,那肯定是在吹牛,即使真的看的书多,也不见得能全部理解书中的内容和含义。……

张溪如果说自己“博览群书”

,那肯定是在吹牛,即使真的看的书多,也不见得能全部理解书中的内容和含义。

倒不如顺大流的说自己专精一样,还是一般人不太会去研究的“数术之道”

这个时候的数术之道可不是后世的装神弄鬼下九流“小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