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絮便转身跟韦剑声走出了厅外。
韦剑声边走边说道:“听说絮儿姑娘是师母的外甥女,还真是和师母长得有几分相像呢。”
咏絮听后笑了笑,没说什么。
韦剑声继续说道:“我叫韦剑声,在师父师母身边呆的时间最长了,其他弟子都叫我大师兄,絮儿姑娘如果师从拜剑山庄的话,也要叫我大师兄。师傅和师娘待人宽厚,真心诚意,悉心教导我们武功家数,又像照顾孩子一样关心我们的饮食起居。对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姑娘还是师母的亲人。姑娘在此处完全不必拘束,需要什么,想干什么,说一声就行。”
咏絮知道他是在劝慰自己,感觉此人诚恳又很容易亲近,不自觉的就消除了自己内心所设的那道隔阂,心中便放轻松了很多,说道:“是,大师兄。”
韦剑声接着说道:“拜剑山庄大处说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为山庄的主体,弟子们在前山居住和练剑,而后山主要是铸剑造剑的地方,后山非常有名的就是剑冢了,据说里面藏了三把宝剑,是祖师爷和太师父他们所用过的,剑冢是禁地,任何弟子都不能进入,所以,这三把宝剑谁都没有见过。我主要带你在前山看看,毕竟以后你在这里呆的时间是最长的。”
咏絮点点头,跟着他往前走。二人沿着石路曲曲折折来到一个湖泊前,咏絮见湖面清如明镜,尽可见底,偶尔一阵微风吹过,吹皱湖面,拂上面颊,带有丝丝凉意,好不惬意。
韦剑声说道:“此湖名叫卧龙湖,湖水清澈,长年不曾结冰,湖的四周层层围绕,是一片片的枫树林,到了秋天树叶变红,层林尽染,如火似霞,好一幅“霜叶红于三月花”
的景象啊。”
咏絮“噗呲”
一笑,心道:此人说话好有意思,听他话语中很有文采和水平,却将如此简单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给说错了,十分的好笑。
但因为是初识,不好意思揭穿他,便继续听下去。
咏絮跟着他继续往山上走,快到山顶,便见到一块巨大的石碑立在上面,上面写着“灵武”
二字,登上山顶往四周一看,视野开阔,眼前景象焕然一新:上千名弟子在上面练剑,有的动作整齐划一,有的双方对打,呼喝不断,男子练剑时呼喝的声音阵阵传来,听得咏絮心情澎湃,充满力量。
再看四周,群山起伏,烟雾缭绕,犹如置身仙境一般。韦剑声说道:“这就是灵武山顶,众弟子们每天都会在此处练剑,庄中弟子共分三等,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一等弟子是来山庄三十年以上的,武功境界较高,资历较老的弟子,他们穿白色的练功服,而新进的弟子,功夫较差,他们穿青色练功服,其余的稍有功夫基础的穿蓝色练功服。这样区分并不是要将他们差别对待,而是为了便于管理,促进他们功夫的提升。”
听他这么一说,咏絮往前望去,果然见三色衣服,蓝衣弟子居多,他们整齐划一,一招一式的练着,队伍的尽头,有十几个穿青衣的弟子,他们在后面跟着学,摇头晃脑,手法笨拙,一看就是新手,而右边几十名白衣弟子十分的抢眼,他们有的对打,有的自己练自己的,不拘于一格,更有几名蓝衣弟子坐在一边给他们鼓掌喝彩。
咏絮想起当日背自己上山的两名弟子就是身穿青衣,说道:“原来如此,当日背我和莺儿上山的两名弟子就是身穿青衣的,当时觉得他们爬山如履平地,没想到竟是庄中资历最差的弟子,剑声师兄身穿白衣,想必功夫一定高深莫测了吧!”
剑声哈哈大笑,说道:“姑娘太抬举在下了,高深莫测,不敢当,不敢当。”
二人在此逗留了片刻,韦剑声引着她从另一侧下山来,下山时经过一片翠竹林,郁郁葱葱,意境清幽,在竹林中呼吸着带有竹叶清香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咏絮不禁感叹:“山上的景色真是很不错。”
韦剑声说道:“那是自然,我们紫云山上四季景色各有不同,春天阳光明媚,百花盛开;夏天绿叶葱葱,清凉无比;秋天满山红叶,如火似霞;到了冬天,景色也毫不逊色,树顶堆白雪,石崖赏冰挂,景色雄浑壮丽,另有一番别致。”
咏絮听他所说,心之所往,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想象。
来到灵武山下,见到一座建筑恢弘的庭院,门口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紫云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