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以为,赏功罚过,历来是我大唐惯例,父亲也曾教导儿臣,有功不赏者,当令功臣寒心;有过不罚者,当令宵小妄为。据此,孩儿以为,‘营州都督’张俭治军有功,战策得当,应为功,‘武平堡’众军,奋勇杀敌,阵斩敌将,当为次功,至于封赏,还请父亲定夺。”
李治侃侃而谈,显然事先作过准备。
“雉奴所言不差,赏功罚过,的确是治世之要,不过……”
李世民没有再说下去,而是口风一变,道:“雉奴,你去告诉无忌,张俭功在社稷,进‘金紫光禄大夫’;‘武平堡’军中官员一律各进两级,至于谢岩、冯宝两人,暂不封赏,仍令其以校尉号令众军,待戍边回转之后,再行叙功。”
“孩儿遵旨。”
等到李治再次离开,李世民沉默半晌,忽然自言自语地道:“雉奴啊,他们颇为不凡,还是留给你用吧。”
李治走出“甘露殿”
,自然是听不到这句话,只有武媚,在龙榻之前侍候的她,一个字不差的听得清清楚楚,也只有她,才明白李世民,此时作为一个父亲的真正想法。
李世民的想法,除了武媚,再无人知道,甚至于无人理解,即使是跟随他一生的长孙无忌,也不明白自己的皇帝陛下为何会作出这么奇怪的决定。
不管是不是理解,天子金口一开,就是皇命,哪怕是错了,也要执行。
一个月后,当“营州都督”
张俭接到圣旨后,百思不得其解。当日,他特意将林运记录的内容随奏章呈报上去,目的就是有推荐之意。倒不是说他有多么高风亮节,而是这一次的功劳着实太大了,他也是顺水推舟而已。
可不曾想,最后却是一个“到京叙述”
功的说法,这叫什么事啊,张俭有点头疼。
好在,这是圣命,倒也不让他难做,充其量最多也就是有那么些不好意思罢了,小事耳!
消息传到“武平堡”
,众官员们自是欢呼一片,连进两级啊,这可不是件简单事,许多人多少年都升不了一级呢!
不过更多人是替谢岩、冯宝打包不平,说是“不公”
,在他们眼中,没有谢、冯,何来“安胜关”
大捷?
谢岩和冯宝两个人倒是没有一点不开心,他们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换防的军队,什么时候到?
这次倒是还真有准信,据通报的校尉说,大约一个月后,“都督府”
将开始换防留守戍边的原十六卫麾下军队。
也就是说,哪怕再慢,最多到九月份,“武平堡”
军就可以离开了。
谢岩算了算时间,估计最多再有一个月时间,即可以将卖给黄守义的东西全部生产完毕。
没了这层顾虑,那么余下的时光,定然是惬意的。
伤员们恢复的很快,他们是不需要从事生产劳动的,于是这些人就都成了冯宝最忠实的“跟班”
。
从雷火开始,一个个成天“冯校尉”
长“冯校尉”
短的围着,弄的林运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吃错药了。
谢岩却知道原因,其实是那些伤员们,在用了“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