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山屯位于小黑山驿西北十多里外的一座小山包下,这里是医巫闾山的余脉,村民都是早年间从小黑山驿迁过来的汉民。
一百五十年前,清军大举入关,百万家属和包衣奴仆也随军南下,于是盛京区人口急剧减少,一度陷入土旷人稀、田荒芜的境。最严重的时候,出了盛京走百十里都看不到一个人影。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顺治十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清代历史上最早的“闯关东”
也由此开始。
大批来自鲁西南、直隶、河南、山西等的汉人流民通过山海关来到辽西平原,另外还有从登州渡渤海湾进入辽东平原的。
当时清廷对流民进入辽东的管控非常宽松,只要拿着方州县衙门开具的“印票”
,到了山海关登记备案即可放行。
早期的移民到来后,每户分给二十五亩,还给牛、农具、以及秋收前的口粮。另外在居住上也没限制,旗汉混居的情况非常普遍。
然而几十年后到了康熙中期,大量关内汉人的到来,不交税赋的旗田和交纳税赋的民混淆不清的问题愈突出。
旗人不善耕种,分给他们的土经常大面积撂荒,汉民到来后便跟他们签订长租协议,商量好分成,代为耕种。尤其是那些长期代耕的旗田,实质上形同转让,但官府根本收不到税。
要知道“不纳粮”
是古代中国所有农民的终极梦想,当他们现法律有空子可钻,那就必定将漏洞用到极致。于是他们或是将开垦的荒寄名于旗人名下,或是隐匿不报,以此偷逃税赋。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解决满汉杂居产生的土矛盾,康熙十八年,清廷在详查了盛京区所有耕牧场后,实行“旗汉分治”
。简单来说就是旗汉分开居住,土划分边界,原本混居的民人一律迁出,另行组建村屯。
靠山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村屯,这里的汉民基本上都是来自鲁南区的沂州——也就是后世的临沂。明清时代的沂州人口密集,山多平少,老百姓一遇灾年就要外出逃荒。一百多年来,盛京区光是来自沂州的移民,就几乎占了整个山东移民的半数。
深夜时分,靠山屯村西头的关帝庙前人头攒动。屋檐下,两只用高丽纸糊的气死风灯散出的光线将门前的空场照的明暗不定。几名身穿道袍的家伙正在来回走动,提着灯笼逐一核查参加开坛的人。
当灯光照在一个中年汉子脸上时,只见一名身穿道袍的年轻人脸上带着傲慢,问道:“周柱,你那个小黑山驿的朋友来没来?”
“来了来了。他便是。”
中年汉子将一旁畏畏缩缩抱着个包袱的福保拉了过来。
年轻道人举着灯笼上下打量了福保一番,这才说道:“今尔等有大福报,真人亲口传功,规矩都懂吗?”
“小人明白。只是小人家贫,别无长物,老母让我带了棉衣孝敬真人。”
福保说罢,便将手里的包袱皮打开。
年轻道人看到里面露出的崭棉袍,脸上露出了很是满意的表情,道:“善哉!一会儿见到真人,你磕头拜师后亲自奉上,方显心诚。”
这年月在北方做一身棉袍差不多要五六斤棉花,再加上布料,至少要八百文钱。如果用绸缎面来做,价格至少要二三两白银,贵的吓死人。
福保拿来的棉衣其实是北海军给小黑山驿的贫困户的,每家一件,晚上还能当个被子盖。款式和后世的军大衣完全一样,只不过颜色是灰的。
“多谢老爷。”
福保忙不迭的应承着,等两名道人走远,这才拉着永泰轻声道:“他怎么管你叫周柱?”
永泰翻了个白眼,说道:“爷我本来就姓周!我高祖当年乃是在前明广宁守备麾下任职。”
盛京区的汉军八旗和内务府包衣基本上从康熙晚期就不再冠以汉姓,而是别起满文名。像那位著名的汉奸李永芳,更是从他儿子辈便放弃汉姓,孙子辈就更别提了。然而即便如此,在雍正年间编纂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他们仍然位列李氏家族成员。
北海军打下盛京后,眼瞅着大事不妙的各个汉军和包衣家族又都火急火燎的给家中成员起了个汉人名,恢复了汉姓。奈何这些家族和居住早都名列八旗通谱,再怎么改也抹不掉那段黑历史。
福保听了眼珠一转,拱手道:“哦!原来如此。那往后还要周大哥多多照应。”
永泰一脸得色的说道:“今夜磕了头往后便是同门,那账我就往后延一延,年底你先还一半如何?”
“周大哥如此宽厚,小弟感激不尽,以后有事尽管吩咐,定当尽心。”
福保嘴上说着好话,心里却是连连冷笑。你个王八蛋还想要钱?等着吃北海军的铳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