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师范大学,这座承载着百年文脉的象牙塔,历经十年风雨冲刷后,既保留着古朴的韵味,也增添了不少现代化的气息。
红墙绿瓦的老教学楼旁,矗立起崭新的综合实验楼;绿树成荫的林荫道上,穿梭着一张张朝气蓬勃却又全然陌生的年轻面孔。
赵成良独自一人漫步在校园里,感受着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心中不免生出几分物是人非的感慨。
他并非这所大学的毕业生,但之前为了准备这次走访,他特意查阅了不少关于省师大和赵梅教授的资料,对这里也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十年,对于一座大学来说,足以完成几代人的更迭。
曾经轰动一时的赵梅教授遇害案,对于如今校园里的绝大多数师生而言,或许只是一个尘封在校史馆角落里的模糊印记,甚至可能闻所未闻。
他按照之前的计划,先尝试接触学校的行政部门和一些年轻的教师。
然而,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般不尽人意。
行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礼貌而疏远,对于十年前的旧案表示爱莫能助。
新来的青年教师们则大多是在案之后才入职的,对赵梅教授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传说和官方的简介,更遑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了。
赵成良碰了一鼻子灰,却并不气馁。
他知道,想要从这些新人口中打探到有价值的信息,本就是大海捞针。
真正的突破口,还在那些经历了那个时代,与赵梅教授有过直接或间接交集的“旧人”
身上。
他根据之前通过学校老档案和校友录查找到的信息,开始尝试联系几位当年与赵梅同在文学院或有过紧密合作、如今仍在校或居住在附近的退休老教授、老同事。
过程并不顺利。
有的人已经搬离了省城,联系不上,有的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或者不愿再提及那段伤心的往事,还有的人,则像之前的周德海一样,态度谨慎,言辞闪烁,似乎有所顾忌。
几天下来,赵成良虽然搜集到了一些关于赵梅教授生平、性格、学术成就等方面的补充信。
她不仅在古典文学和符号学上造诣非凡,更在文物修复领域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性格刚直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因此在学术圈内既受人尊敬,也得罪过一些心胸狭隘之辈……
就在赵成良感到有些一筹莫展,准备调整调查方向的时候,他终于联系上了一位关键人物——当年赵梅的第二位导师,也是她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授者,考古系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何振力。
何教授虽然也已退休,但身体尚健,精神矍铄,依旧居住在大学家属区那栋充满了书香气息的老房子里。
得知赵成良是省厅派来重新了解赵梅案情况的,何教授显得十分激动,立刻邀请他到家里详谈。
在何教授那间堆满了书籍和古籍拓片的书房里,赵成良终于感受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氛围。
何教授提起自己那位才华横溢却不幸殒命的弟子,眼中充满了痛惜和深深的遗憾。
他详细地向赵成良讲述了赵梅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尤其是在文物修复方面展现出的惊人天赋和严谨态度。
“小赵啊,你是不知道,赵梅那孩子,真是个天才!”
何教授端着一杯热茶,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她在文物修复上的悟性和灵气,是我生平仅见!多少残破不堪的国宝级文物,在她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可惜啊……天妒英才!如果她还在,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不知道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赵成良静静地聆听着,感受着这位老教授对弟子真挚的痛惜之情。他知道,从何教授这里,或许能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何老,您节哀。”
赵成良适时地安慰了一句,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话题引向案件本身,“关于赵教授的遇害,当年警方排查了很多线索,但似乎都走进了死胡同。
您作为她最亲近的导师之一,在她遇害前那段时间,有没有察觉到她有什么异常?比如情绪上的波动,或者……有没有接触过什么特别的人或事?”
何教授闻言,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他皱着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似乎在努力搜寻着记忆的碎片。
良久,他才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困惑和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