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神农架离恩施有多远路程 > 第5章 名字哦婆婆(第4页)

第5章 名字哦婆婆(第4页)

,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

,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o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7]

一语道破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

、“抢眼”

,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

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8]

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

,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

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

鸳鸯?“救活”

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

之淋漓快感。

1982年1o月14日,美联社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

,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

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