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当过副市长,搞文化建设,维修文物古迹,工作出色。
后来他用他的稿费改建了菱窠,就是现在这个环境清幽的故居。
他于1962、12、24去世,去世前还在改写《大波》,可谓勤奋一生。
我看完他的生平事迹,对他充满了热爱和敬佩之情,他是我的好榜样,他是我们成都的骄傲。
李劼人说:即使不给稿费,我还是要写,写作已成为我生命的泉源。对于名利二字,我早已置之度外。
巴金说:李劼人是一位写实主义者,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学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郭沫若说:他作品的规模之宏大已经足以惊人,而各个时代的主流,地方上的风土气韵,各个阶层任务的生活样式,心理状态,言语口吻,无论是男女老少的,都亏他研究的那样透辟,描写的那样自然。
看完他的纪念馆,又欣赏了他收集的名人字画,很受鼓舞。
我在留言薄上留下两诗赞美前辈:
拜访菱窠
寒冬时节腊梅香,
暴风大波久向往。
一生爱国贡献多,
劼人故居放光芒。
赞美李劼人
寒冬时节腊梅香,
劼人故居久向往。
沫若同窗茅盾友,
文学救国有妙方。
长篇小说人人爱,
办厂从政贡献长。
吾辈更应多效仿,
振兴中华美名扬。
然后依依不舍的坐地铁回家,我的心情很激动。李劼人是我们成都的骄傲,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今后我要好好研究文学,坚持写作,也要写出许多诗歌散文和长中短篇小说为人民服务,为成都做出自己的贡献!
?michae1,倾倒我世界
23:42:25
嗯嗯
确实很了不起
艺术家
23:48:33
后来我又去过一次,也写了一篇。
再次拜访李劼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