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轻重甲》里记载,“一农之事,终岁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当时的1锺等于1o釜,1釜等于1石,1oo周亩(周朝亩制)等于后世32。8市亩。
春秋时期普通农田的亩产,按照周亩面积计算,粟米亩产在两石前后浮动。
折合后世的田亩面积和重量单位,粟米亩产2o5。8斤。
《管子·轻重乙》里还有记载,经过淤灌的良田,亩产能达到惊人的十石。
相当于后世的亩产一千斤……
《史记·河渠书》记载,西门豹治邺,和秦国开凿郑国渠以后的灌溉田,亩产记录也都是明确的十石。
说明亩产十石不是孤例,而是真能达到这个水平,不是某个人在吹牛。
若是把良田的产量统计当常态,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产量太离谱了。
按照管仲记录的数据,春秋时期,一户每年种植一百亩地,年粮食收入,折算下来,能达到六千七百多斤。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耗费的能量,大约需要耗费1ooo克小米(粟米)才能提供。
秦国,或者说是秦朝,每个从事高强度劳动(比如砍人)的士兵,一天的口粮大约合1125克,站岗士兵只有大约9oo克,数据基本吻合。
普通青壮,除了农忙时间的口粮能接近军队的日常消耗,其他时候都不会吃饱,一天一斤粮食都属于败家子的吃法。
假设,五口之家,青壮平均每天一斤主粮,妇女和三个孩子算八两,一天按照消耗四斤二两计算。
一年的口粮也不过153o斤,实际数量只会低,不会高。
不说十税一这种良心税率,即便按照对半分,收一半的税,农户一年也能留下三千多斤粮食。
足够一户人家吃饱、留种,都还有剩余。
然后……农夫犹饿死。
老百姓的粮食,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这是历史课本都不敢说明的真相。
干旱、洪涝的时候,可以甩锅给水,百姓死得理所当然。
风调雨顺的时候,只能总结一句,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不足,这才导致百姓大量饿死。
亡国了,也只说是土地兼并的错,一笔带过。
总之,蛀虫是不可能有错的,因为书都是他们在写,话都是他们在说。
历史书确实没有撒谎,生产力与权贵们的贪婪相比,永远是不足的。
先民们填了几千年,也没有将“贪婪”
这个坑填满。
未来几千年,大概也是如此。
(关于粮食产量的说明:
有部分数显示,春秋时期粮食产量,折合后世亩产七十多斤,一户农民,每年能出产两千多斤粟米,勉强能达到农夫吃不饱的程度,但达不到供养贵族,还能粟米盈余,一斤稻米能换两斤半粟米的程度,合理度存疑。作者也没找到这个说法的历史依据,和具体计算过程,所以放弃这个数据。
如果按照春秋时期一石等于59。2斤计算,取《管子》每亩2石、一户1oo亩的数据,每户一年粮食产量高达1184o斤,折合后世亩产36o斤,更不合理,放弃。
最后是一份是历代粮食亩产量的汇总。
从春秋到清朝,都有详细的历史文献作为依据,农业技术展过程说明,前后朝代增产率的对比,气候等因素也纳入结果推算的过程,相比前两项更加严谨。
这份汇总列出的数据很详细,包括《管子》里,亩产2石这个数据,换算过程没看懂,但得出春秋时期,每户一年粮食产量675o斤的结论,折合现代亩产2o5。8斤。
根据后续汇总的,每个朝代的粮食增长率和亩产总量来看,这份数据是可靠的。
因为粟米结穗数量过大的特殊性,不具备参考价值,取产量与之相近的小麦来推算。
现代小麦每亩种子二十斤左右,这还是掌握分蘖技术的消耗,古代同等面积的土地,消耗的种子只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