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常规种植小麦。
《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人只会把常识当作检验智慧的标准,说明当时的小麦已经普及,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只是没有成为主粮。
小麦没有成为主粮,主要是因为没有石磨。
单纯的麦饭,不易消化吸收,口感也不好。
粟米就不一样,营养易于吸收,口感也比麦饭好很多。
唯一的缺点在于,生长期要经过夏季,容易遭遇干旱,导致颗粒无收。
即便如此,小麦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粟米当主粮。
直到石磨传开,面粉演变出面条、馒头等新花样,才解决难吸收,口感差等一系列问题。
再加上冬小麦可以避开夏季的干旱,收成相对稳定,因此得到统治者大力支持,小麦才成功挤掉小米北方主粮的地位。
现在的贵族想要面粉,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比较麻烦,需要让仆役用石臼将小麦捣碎成粉。
石臼制作面粉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搞出来的东西,还不够填补仆役们的力气亏空。
只有顶尖贵族才有那么多奴仆,能够偶尔奢侈一把。
对于高家来说,一年一次的中秋月饼,完全不是问题。
想到面粉,姒安觉得有必要提前搞出石磨和馒头。
那么简单且实用的物件,才是穿越者的利器。
有这两个大杀器打底,再改小麦为主粮。
依靠小麦产量稳定,馒头饱腹能力强,一户农民能养活更多空闲人口,军制改革才能更加顺利进行。
不过,要等到回杞国,自己就是老大,没人能够质疑,才能准备了。
齐国大佬太多,自己太聪明难解释是一回事,若是被断定为绝世天才,会威胁到齐国的安全,那就麻烦了。
明太多,也是一种烦恼啊!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相比文章,曲子也不遑多让。
几个被抓住的灵感,足够造就一位大师级的配乐师。
“暂时不急,”
姒安说,“我记得很清楚,先说中秋节。”
己季接话说:“需要准备什么,交给我和大师兄,交代清楚,赶紧去记下乐谱,我们也好听一听,小师兄偶然得到的曲子。”
毛赢问道:“为何你们都知道中秋节,我从未听说过,只知道中秋一词?”
“我也不知道。”
姜语说。
姜馨也点头。
己季解释说:“这是我和小师兄赏月时想到的,八月十五的月亮那么圆,小师弟用来比喻家人团圆,思念无法团圆的家人,我们都是人在异乡,都在怀念,所以设立中秋节,怀念不在身边的亲人,庆祝和身边的人团聚。”
“很美好的节日,赢也想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