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由宋文带领,去野外进行耐力和特殊地形行军训练。
眼前只有二十名侍从和粟在场,其他人要到傍晚才回来。
“这几天,士气如何?”
姒安问粟。
“士气很棒,”
粟笑道,“地方不一样,但吃食没变,还是一天三顿,只要管饱,士气不会差。”
姒安点头,“他们学得怎么样?”
“队伍仪容方面,宋文展示过,公子已经知道;
思想教育方面,因为公子的善待,他们对公子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哪怕公子让他们自裁,他们都会毫不犹豫抹脖子;
学习文化方面,我打算回临淄以后,按照改良文字的度,给他们上课,公子说的几个小故事,现在队伍里,没有不知道的人;
管理方面,我还在摸索。”
姒安不停点头,粟的进步简直不可思议。
谁能想到,两个月前,他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破孩?
两个月后,除了文化水平、政治心眼有所欠缺,他已经有全能管家的本事了。
如果说,粟之前的表现,算得上优秀。
现在听到他在摸索管理办法。
姒安可以确定,粟已经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大部分人,都是凭借经验和感觉,处理重复生的事情。
所有办法,都是靠父母的经验和自己挨打的教训得来。
就像挨打。
很多人处在,挨打会感觉到疼痛,自己受不了,必须逃避的状态。
而不是明白挨打是刺激神经,让人产生痛觉,挨打产生的伤;会影响他们后续的健康;会助长施暴人的嚣张气焰;会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懦弱……
这也是聪明人与庸人的区别。
“粟,你的进步让我感到惊讶。”
粟笑道:“公子,你不是第一次这么夸奖我了。”
“你又进步了,只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罢了,好好想一想,你哪些方面进步了,想通这一点,哪怕去到别的国家,也会有人像我一样,夸奖你,重用你。”
只要粟能想通,自己的进步,源自自主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以及出现这些想法的思维逻辑,他就是一个能够留名史册的人杰。
粟跪下说:“粟,哪里都不去,只求留在公子身边,哪怕当一个小小侍从,粟也是开心的。”
姒安扶起粟。
“我可舍不得你离开,更不会让你当一个小小的侍从,太浪费了。”
粟站起来,傻傻一笑,继续讲述自己对于管理的摸索。
刘邦能用一个沛县的人才组成西汉王朝的朝堂,朱元璋依靠凤阳一地的人才就能建立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