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赐小鸡小鸭?”
李克问道,“这些小东西从哪里来?”
“杞国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擅长养鸡鸭的人,你们顺带找一些,回杞国以后,我要大规模饲养,赏赐从饲养场里取用,饲养场剩余的成年鸡鸭,统一处理,充当军粮。”
“用鸡鸭当军粮,会不会太奢侈了?”
李克问道,“需要多少粮食,才能养足,充当军粮的鸡鸭?”
姒安说:“这些是专业人士该考虑的问题,我们不了解,就不要瞎讨论了。”
毛赢解释道:“普通人家饲养鸡鸭不需要粮食,只需要放出去,鸡鸭自己会找吃食,大规模饲养,我就不了解了。”
“放心,差不多的。”
姒安说。
后世经验证明,规模越大,成本反而越小,只是闹病害的可能性会更高,这点姒安还是有把握的。
李克欣慰笑道:“如果可以,那就太好了。”
“还有疑问没有?没有换下一个话题。”
李克和毛赢都摇头,医疗是最简单的一部分,医馆和接生院都能自己赚取粮食,属于独立机构,不需要过分操心。
接生院稍微复杂一点,也是托了人口问题的“福”
。
“接下来是教化,”
姒安说,“我打算在镇邑见礼一个小学堂,教授文字、数术和道德。参军的人,子女免费入学,算是参军的福利,其他人家的孩子想要识字学习,需要交粮食当学费。”
姒安不打算搞免费教育,不切实际,还难操作。
后世普及教育都困难重重,现在干,肯定办不成。
适当收取费用,有一定的门槛,是知识该有的待遇。
也能筛选掉,天生对读书识字不感兴趣的孩子,减轻老师的需求。
他希望,不管孩子们未来想成为士兵、农民、商人、工匠,还是官员,他们都能活得很好。
他允许憨的厚孩子,不动脑筋,每年只知道勤恳种地,也能养活一家人,传宗接代。
他允许勇敢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军队,成为将军。
他允许想要出去闯荡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商人。
他允许热爱杞国的孩子,能读上书,为杞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他希望,他们都有自己想要的希望和未来。
驱使一个人努力的动力,应该是理想和希望,而不是口粮和楼房。
老百姓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国家机器的血肉零件,想往哪里放,就往哪里放,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不能学秦国,只给士兵活路,等到六国覆灭,无仗可打,上升通道堵死,直接开启二世而亡的结局。
也不能学挫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最后皇帝的老婆孩子,都保护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