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三国演义白话文翻译版 >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第2页)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第2页)

费祎回答说“是魏延。”

孙权笑着说“这个人勇猛有余,但心术不正。如果有一天没有孔明,他必定会成为祸害。孔明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

费祎说“陛下说得很对!我现在回去,就会将陛下的话告诉孔明。”

于是费祎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到孔明后,详细转述了孙权将出动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并分三路进军的计划。

孔明又问“孙权还有别的话吗?”

费祎将孙权对魏延的评价告诉了孔明。孔明叹息道“孙权真是一位聪明的君主!我并非不知道魏延的为人,只是爱惜他的勇猛,所以才用他。”

费祎说“丞相应该早点处理这个问题。”

孔明说“我自有办法。”

费祎辞别孔明后,自行返回成都。

此时孔明正在与众将商议进军的事宜,忽然有报告说有魏国将领来投降。孔明召见后问其来意,那人回答说“我是魏国的偏将军郑文。最近与秦朗一同领兵听从司马懿的调遣。但司马懿徇私偏向秦朗加封他为前将军却视我如草芥因此我心中不平特来投降丞相。希望丞相能收留我。”

话还没说完就有人来报告说秦朗带兵在营寨外面挑战单要郑文出去交战。孔明问郑文“你的武艺与秦朗相比如何?”

郑文回答说“我定能斩他。”

孔明说“你如果能先杀了秦朗我才会信任你。”

郑文欣然上马出营与秦朗交锋。孔明也亲自出营观看。

只见秦朗挺枪大骂道“反贼盗我战马来到这里可早早还我!”

说完直取郑文。郑文拍马舞刀相迎只一回合就斩秦朗于马下魏军纷纷逃走。郑文提着秦朗的级回到营中。然而孔明回到帐中坐定后却突然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郑文推出斩。郑文大惊失色喊道“小将无罪!”

孔明说“我以前就认识秦朗你现在斩的人并不是秦朗。你怎么敢欺骗我!”

郑文连忙拜告说“这其实是秦朗的弟弟秦明。”

孔明笑着说“是司马懿派你来诈降想趁机捣乱的吧?你以为你能瞒得过我吗?如果你不老实交代我必定斩你!”

郑文只得承认自己是诈降并哭着请求免死。孔明说“你既然想活命那就写一封信给司马懿让他亲自来劫营我就饶你性命。如果你能帮我们捉住司马懿那就是你的功劳我还会重用你。”

郑文只得写了一封信交给孔明。孔明命令将郑文监押起来。

樊建问孔明“丞相怎么知道这个人是诈降的?”

孔明解释说“司马懿不会轻易用人。如果秦朗真的被加封为前将军那他的武艺必然高强。但现在郑文与秦朗交手只一回合就斩了秦朗这显然不是真正的秦朗。所以我断定他是诈降的。”

众人都对孔明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接着孔明挑选了一个口才好的军士秘密交代了一番。军士领命后拿着书信来到魏寨求见司马懿。司马懿召见后拆开书信看完问道“你是什么人?”

军士回答说“我是中原人流落到蜀中与郑文是同乡。现在孔明因为郑文有功任用他为先锋。郑文特地托我来送信约定在明日晚间举火为号希望都督能带领大军前来劫寨郑文会在里面做内应。”

司马懿反复盘问又将书信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是真的后就赐给军士酒食并吩咐说“本日二更为期限我会亲自来劫寨。如果大事成功我必定会重用你。”

军士拜别后回到蜀寨向孔明报告了情况。

孔明于是设下埋伏和陷阱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命令王平、张嶷等人按照计划行事;又命令马忠、马岱等人也按照计划行事。

孔明又特别召来魏延,秘密地布置了一番任务。然后他自己带领数十人,坐在高山之上,全面指挥众军行动。

司马懿看了郑文的信后,打算带着两个儿子率领大军去劫蜀军的营寨。但长子司马师劝诫说“父亲,您怎么能仅凭一封信就亲自深入重地呢?万一有疏漏,那该怎么办?不如先派别的将领去,您在后面接应。”

司马懿听从了儿子的建议,于是命令秦朗带领一万兵力去劫蜀寨,他自己则率军在后面接应。

当晚初更时分,风清月朗。但当快到二更时,突然阴云密布,黑暗笼罩,面对面都看不清。司马懿大喜,认为这是天助他成功。于是所有人都口衔枚,马嘴也被勒住,以防出声音,他们长驱直入,大举进攻。

秦朗身先士卒,带着一万兵直接冲入蜀寨,但里面却空无一人。他知道自己中计了,急忙下令退兵。但此时四下火把齐明,喊声震天。左边有王平、张嶷,右边有马岱、马忠,两路蜀兵夹击而来。秦朗死战,但无法突围。背后的司马懿看到蜀寨火光冲天,喊声不断,不知道魏兵的胜败情况,只顾催兵上前接应,朝着火光中杀去。

突然,一声呐喊响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边魏延,右边姜维,两路蜀兵杀出。魏兵大败,伤亡惨重,四处逃散。此时秦朗所带的一万兵都被蜀兵围住,箭矢如雨点般射来,秦朗在混乱中被杀。司马懿带着残兵逃回自己的营寨。

三更过后,天气又变得清朗起来。原来二更时的阴云黑暗是孔明使用遁甲之法造成的。他收兵后,又驱使六丁六甲之神扫荡了浮云,所以天气又变清了。

孔明在山上鸣金收兵后回到营寨。他命令将郑文斩,并再次商议攻取渭南的策略。但每天蜀兵挑战时魏军都不出迎。于是孔明亲自乘坐小车来到祁山前、渭水东西两岸踏看地形。当他来到一个谷口时现其形状像葫芦一样可以容纳千余人;而两山之间又有一个较小的谷口可以容纳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能通过一个人一匹马。孔明看了非常高兴并询问向导官这个地方的名字得知这里叫上方谷又叫葫芦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