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城市马路,宽阔的马路边上却有一个铁做的馕坑,路上什么车子都有,穿着T恤衬衫的后人,头上却带着不同颜色款式的帽子和头巾。
以后的新疆,他们也能有这样的城市?
不了解的人不懂就问:古尔邦节是什么节?
有明朝的回人弹幕回复:我们的宰牲节,这一天会宰杀牲畜,并用这些食物款待亲友和贫困的乡邻,大家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一起唱歌跳舞玩乐。
在有效控制领域,能让少数民族们也能有天幕的王朝是有,可能让他们也对中央王朝有归属感的,不多。
一直以来,他们看天幕的态度都是纠结的。
能跟着天幕看更广阔的天地,学习从不知道的知识,这当然很好,可那些未来的历史,他们的认同感是远没有同时代的汉人认同感强的。
馕是他们的传统食物,上面的奶茶、干果也都是他们会吃的,古尔邦节也不只是维吾尔族大节日。
能在这个美食节目里,看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后代、文化,这给他们带来的冲击是很难形容的。
[灰白的蒸笼冒着热腾腾的白色蒸汽,一端开,圆滚滚的白色面团紧凑的围在一起,很是可爱。]
认出这是什么的大家瞬间齐声喊道:馒头炊饼馍馍笼饼!
对片子里称它为“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
,中原人高赞同意。
因为时间太靠前,完全没吃过馒头的正统中原人:所以,它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啊?
旁白在介绍蒸和五谷的历史,大家也没想到,‘蒸’这么一个简单的烹饪方式,居然也是他们最早开始使用。
大家不是很能理解,都有火有水会水煮了,外面人怎么还不会蒸东西。
[贵州,黎平县。
大山里的村落到处都是不一样的绿色,不规则弯曲的水田一块一块,一层层往上叠,很是壮观。
地处清水江源头的地扪村,一年之中阴雨天居多。
古老的村落屋顶铺着灰色瓦片,屋子都是木头搭建的,民族服装和现代服装混穿的村民们挑着担行走其中。
储存稻米的禾仓是木质吊脚瓦木结构,建在水上,能防火、防鼠、防蚁虫。
拿竹筐装出满满的稻子,都是没脱壳的,这是为了能长时间保持稻米新鲜的口感。
村民们装出稻子在机器里脱壳,晶莹剔透的大米要被当做礼物装在桶里,米面上再放几个鸡蛋,送到村头孩子满月的人家。
一桶桶雪白的新米,上面放着4-6个壳子粉嫩的鸡蛋,被当地妇女稳稳挑着。]
孩子满月在很多地方都不是小事,不一样的地方风俗不同,鸡蛋作为最常见的营养品,很多地方都是会送的,只是同她们习俗不太一样、
看贵州那边桶装担挑的方式送新米和蛋,大家都觉得颇为有趣。
水上建仓储米的方式,看的外地人发出好奇弹幕:有没有贵州人能为在下解惑,水上建仓,那里本就潮湿多雨,不会更让粮食潮湿发霉吗?
同样在意这个问题的人齐齐点头,没错没错,问的很对,在水上是不怕蛇虫鼠蚁和火了,但粮食不怕发霉吗?
光看视频里头,雨一下那里都水汽弥漫,看着就潮湿,这种环境真能存粮食吗?
不是贵州人,但幸运抽到弹幕资格,人就正在贵州某个县城做县令的王守仁帮忙做了科普。
建粮仓之前,会在水塘里立上一个个露出水面的石墩,然后在石墩上按照苗寨建吊脚楼的方式,在每个粮仓下面立上圆木柱,圆木柱与水面保持1。5米的高度。
高出水面的石墩、往上是石墩上的木柱,再上才是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