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到欧阳修的话语,大家都是眼前一亮。
汴京城作为大宋州府标杆,目前难以复制,因为其是用财力和物力堆砌起来的。
王尧臣微微摇头。
“难道汴京太繁华是坏事,我们要走回头路吗?”
听到此话,包拯站了出来。
“计相,不是走回头路,而是汴京城日后的方向不应是朝着高贵豪奢前行,而应该放在更为重要的方面。”
“还有比商贸更重要的吗?”
王尧臣反问道。
“有!汴京城若再改革,重点应放在官学私学之上,放在医疗诊病之上,放在让百姓过得更自由、更有尊严之上!”
“一味地盖新楼,扩商贸,促进消费,只是在满足少部分富贵人家的享乐需求。这些人过得更好,不意味着大宋迎来了盛世,唯有底层百姓的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才意味着迎来了大宋盛世!”
“当下,汴京城八十一家正店,一千余家脚店,即使逢年过节之时也完全够用,根本无须再求富丽堂皇,此策有些舍本逐末,且会导致大商人垄断商贸,小商人无法经营,短期看似利大于弊,然长期而言,弊大于利……”
包拯说完后,富弼站了出来。
“我赞同包学士的意见,汴京二十四街的益处在于增商税,增大商人利,然却也会使得小商人们无法为业,这样的革新,不如不革!”
紧接着。
张方平、吴育、苏良、范镇等也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半个时辰后。
待众臣们都停止讨论,赵祯缓了缓说道:“听众卿之言,朕更倾向于不行此策。”
“其一,汴京城应为天下人之城,未来应是一座任何一名百姓都可来此大展抱负的大城,而非一部分人的富贵之城,奢靡之举不可行,增商税而逐百姓,非贤君之所为。”
“其二,汴京虽富,然学校、医馆等各类惠民措施仍有不足,改革应偏于此,才不愧为天下州府之典范。”
“其三,巨商不一定害国,然必害小商小民,朕欲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的汴京城,有大店亦应有小商小贩。侵街之举,未必有害,咱们汴京城的夜,有一半都是这些‘侵街’的商贩撑起来的……”
赵祯说完后,看向下方,问道:“众卿可还有异议?”
众臣皆摇头。
“那好,中书可出具文书告知全城百姓,朝廷拒此策之缘由。”
这时,王尧臣再次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