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卡在这里,四面是高山,蓝军就是再先进的部队,哪怕是拿原子弹炸,只要红军还一息上尚存,他们的6军部队就休想过去。
这就是地形的好处!
红军师长锁定了这里,把这儿称为此次演习的最大关键之处,也是自己最后的一张牌。
蓝军也意识到了这点,一直在关注这个地点,但是奈何红军防御圈再怎么乱,这个方向也是战略后方,重中之重,蓝军过不了江,后面登6的即使孤军深入,也很难拿下那里。
那里考验的并不是部队的装备先进性,想要打下来,完全就得用人堆,必须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才行。
假如暴风雨剩余的主力在那里集结,加上之前防御在这里的红军直属预备队,那么整体情况就非常不乐观。
而如果红军要到达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背后蓝军赶来之前,向后撤退,寻机夺路与那里的红军汇合。
红军为什么没这么走,要正面冲出去,绕一下呢?
蓝军想了半天,反复对着地图研究,最终突然一拍脑门,长征中的战例里这样的情况也不少,红军主打的就是出奇不意。
向后有被合围的危险,而且即使不合围,蓝军也会拼命的咬住红军,即使甩开伤亡也不小,这样的话,与其同样差不多的伤亡,为什么不正面突破,直接把后面的蓝军甩在大后方,就算蓝军追击,也相对好应付。
红军这招果然高明。
他们不知道的是,红军还准备了一个后招,就是如果蓝军追击,红军已经提前选好了几个地点,会突然刹车,设伏,打完再跑。
跑着跑着再突然刹车,打埋伏,揍一顿再跑,这样对红军最有利。
战场形势一下子会由被动改为主动,而且会大量消耗蓝军,蓝军则成了当年的国民党追兵一样,不但要被牵着鼻子,还会处处挨打,自己的优势装备全都用不上。
就这样,一场精心设计的围歼战,想看看红军溃败后是什么反应,硬是被红军打成了运动战。
只是可怜了我们,正如像当年陈树湘将军的后卫师一样,我们在突破时打的坚决,在保障大部队通过时守的顽强,但是也被围的密不透风。
蓝军已经吃了大亏,他是无论如何不会让左右两边的后卫营活着出去的,必须吃掉。
否则,演习的目的没有达成,自己也会成为全军的笑话。
所以,四个小时之内,虽然我们让蓝军崩了大牙,但是还是没有突的出去,营长给我们最后的命令是,完成任务后剩余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跑出去一个是一个。
活着的,打游击,等待大部队反攻。
我们分散突围的方向,再次来一个反转,不向大部队方向,而是向着蓝军登6部队的方向和蓝军指挥部的方向跑,那两个方向,现有的蓝军部队战斗意识最薄弱,他们认为我们怎么也不会向这个方向跑的。
自投罗网,那就是傻。
于是,在当天夜里,我们剩余的人开始四散突围,我们二排只剩下四五个人,大多数是士官,新兵基本在头几轮演习对抗中就全打完了。
老兵还能扛一阵子,做为老兵油子的士官们,或者教导队出来的老兵们,是最能打的,也是最鸡贼的,存活率更高。
我带着他们趁着夜色跟着其他兄弟四散突围,当时只有一个命令就是不顾一切的往前打,拼命的往前跑,伤了的就地留下打阻击牵制敌人,能跑的不要恋战,除了武器装备一切都丢掉。
只要有一口气,就是跑。
这时,我之前在炊事班组织训练时的那个一直不被全团看好,甚至都讥为笑炳的战术起了作用。
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在战术训练时按自己的方法训练——别人都是训练步兵冲锋,只有我的炊事班,一直在坚持训练边逃跑边射击的科目。
退着打,这在正能量的战友眼里,就是耻辱,“我们不可能失败,也不可能有逃跑的那一天”
,这种说法把我的耳朵都磨成了茧子。
可是这次演习,我临时代理的二排在战前集训的时候,我还是不顾众人反对,把这个训练科目坚持保留下来。
现在起了大用处,绝大多数的步兵兄弟都不会边逃跑边反击,只有我们这一队,跑出了度,也打出成绩。
事后还被现场的导调人员专门记录下来,做为一个特殊案例报到了指挥部,红军有一小撮部队在丛林里异常灵活,不但没有溃退时的狼狈,反而还一直反击,使追击的部队付出了更大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