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浚无所谓的说:
去哪都无所谓,既然贤弟想去铜陵镇,那为兄便陪贤弟走一遭!
刘浚伸手拿过仆人的手中雨伞,与离石并肩一起向山下的铜陵镇走去。
贤弟!你所传授的大道,知道为什么来的读书人那么少吗?
离石慎重的说:
正要请教刘兄,这是为何?
刘浚坎坎而谈的说:
说实话,贤弟讲的大道,通俗易懂,即使没有读过书的人都能听得懂,再加上你对学说中艰涩难懂的词语,反复仔细解说,更让他们容易明白。
可是他们理解是一回回事,学习贤弟的学问又是一回事。
这事说来话长,为兄就借用贤弟的学说来描述,就是依附关系,再简而言之就是二个字“部曲”
。
刘浚边说边摇头晃脑,总感觉像是酒喝多了在晃脑袋。
“部曲”
这个名词始于秦汉时期,是军队编制的名称。
秦、汉时一个大将军可以统领五个部的兵力,一个部约为6oo至12oo人,部下面再分就是曲、屯、队、什、伍。
最小的军队编制是伍,一个伍的编制只有五个人。
离石觉得听古人讲解历史非常有意思,特别是“部曲”
,他以前还真不了解,现在才知道这就传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
老祖宗开创了框架,后人在框架里改来改去,这“部曲”
的编制,有点类似于前世现代军队中的师、团、营、连、排、班的部队建制。
刘浚反而继续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部包含曲,曲隶属于部。
部和区是两个不同的编制。
到了前汉时期,一个部可统领2ooo人,分两曲,每曲为1ooo人。
到了汉朝末年,又将一个部的编制缩减为1ooo人,部下可以设二曲、三曲至五曲不等。
“部”
和“曲”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连在一起称“部曲”
,就是指某个人统领的军队,到了魏晋朝时则单指私人武装,也可叫作府兵或族兵。
“部曲”
,实际已经变成了地方豪强或达官显贵的宗族、门客、子弟等组成的私人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