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代表“益州”
的“巴”
和“蜀”
。
秦汉之间,“楚”
作为最大的一支反秦势力,先后有陈涉建立的“张楚”
、楚义帝熊心建立的“后楚”
和项羽建立的“西楚”
。
而汉高帝刘邦曾经先后作为后楚和西楚的臣子,之后也是击败西楚霸王项羽,才建立的汉朝。
虽然东、西汉都设立过楚王,但是考虑到王号与之后的帝号之间的连续性,刘备称帝时若是以“楚”
为正式国号,岂不是数典忘祖。
刘备如果称巴王、蜀王,则缺乏汉代政治传统作为支撑。
同时,巴、蜀隐隐带有边陲、蛮夷之的含义,刘备以巴、蜀为王名,也不利于彰显正统位。
当时刘邦不想入汉中就藩,萧何劝他,汉中“语曰汉,其称甚美”
,说明汉中得名于汉水,又与上的“河”
(汉)相对应,是美名。这也说明了汉国号来自于“汉中”
。
当然。。。
既是为正统,那为什么不直接称“汉王”
以彰显自身“汉室苗裔”
的正统位呢?
主要是因为以汉献帝为的汉廷在名义上依然存在,公然以“汉”
作为王号,与大汉国号重名,明显有僭越之嫌,容陷入和曹操同样的“篡位”
语境之中。
因此,以一个似是而非的“汉中王”
作为王号,既能以两字王向朝廷表现出恭顺,又能和老祖宗刘邦搭上联系,刘备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一点来看,他这个便宜老爹刘玄德,其实也是很有心机的。
“中郎将此言何意?”
董和仔细打量刘禅的表情,说道:“我便是特意来问问公子的看法,称王之事,如今可合适?”
该不该称王?
刘禅想都没想,说道:“父亲有功于社稷,且志向远大,合该称王!”
称王!
怎么不称王?
刘备不称王,他刘禅怎么做太子?
况且,称王之举,亦是为了笼络人心!
刘备只有先把自己的位提上去了,然后才能封赏他人,只有封赏他人才能拉拢人才跟随自己创业,刘备当了二十几年的左将军,左将军只能开府治事,离建立政权尚远,刘备只有自己先称王,然后再封赏手下笼络人心。
恐怕董和这些臣子,也希望向上一步罢。
刘禅饶有深意的看向董和,后者的反应果然如他所想一般。
“公子即有此念,还请公子联名上表,请主公称汉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