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叶辰小说>红楼之逆袭攻略 > 第2页(第1页)

第2页(第1页)

现实的情况是,假如黛玉此时重回故土,迎接她的也只有凄凄荒冢。她在故乡的家早已伴随着少小的年华一起失落了,现在她是一个没有家的人。

于是我可以理解她那些恍惚与愁思,她的泪眼、她的颦眉、她的悲苦。经常的,她独自凝思在苦雨凄风的黄昏,然后流泪。也许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情事,只是那一种情绪、一抹愁怀。在花开的时节,她会想起花落的声音。在鸟儿的啼鸣里,她会惦起春归的寂寞。

关于自己,她会想到那完全无法预料的将来。她就像一叶飘荡在茫茫大海里的孤舟,没有依靠也没有归宿,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将要往何处去。

她的忧郁是那样深沉与广阔,她的幽怨是那样凄迷与怅惘。她的思致恍若烟水,无可言说,于是只有冥想只有流泪。朦胧间,心中温暖的一隅似乎只能系住儿时飘舞在家门的垂柳,深深湮埋进岁月的尘封中。

一直以为,这样的情形之下,黛玉在现实中的寄托便只剩下诗书和爱情,而这看似两件又实为一件,因为黛玉愿意以同样一种诗化的人格去经营它们,使它们的氛围处处流露出典雅精致,像是诗的意境。

第二十三回正当三月中浣,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读着一套《西厢记》。这时有风吹过了,桃花飘飘扬扬地洒落满身满书。于是宝玉兜着花瓣来到池边,把花抖落下去。接着黛玉来了,黛玉担着花锄挂着花囊,手里还拿着花帚。宝玉要她把花撂在水里,黛玉却不同意,只听她解释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读到这里,我不能不赞叹于她的巧思与佳构。她的想法简直是用诗堆出来的,那样一种灵心惠质,那样一种超凡脱俗。是她使落花有了思想有了生命,懂得了美丽懂得了崇高。而她就像这些花里最高贵的一朵,她用心去聆听自然、体悟生命,把自己融入美好的事物,而这些毫无疑问正是诗人的素质。

放下花具以后,黛玉便和宝玉一起来读《西厢记》。我可以想见那灿烂的春光、翻动的书页、热情的脸庞,以及他们身边片片起舞的桃花。读着读着黛玉不觉痴了,她读出了崔莺莺的美丽与哀愁,梦想与期许,她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她感到心中有一样东西慢慢苏醒在和煦的春阳里。这时她的脸上微微有些发烫,回过头来,正好触碰到宝玉深情的眼光。原来不知不觉中,彼此的眸子里都多了一些探询一些渴望。

我很喜欢这样的场景:有春天有落花的日子,有憧憬有迷茫的岁月,从诗句里刚刚觉醒的爱情,带一点朦胧的期待与淡淡的哀伤。很容易让我想起《西厢记》里崔莺莺最初出场的情境,那一段温婉的唱词: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里的感觉很像一个梦境的开始:暮春的飞花,幽深的古寺,铺满落红的流水,万缕闲愁的东风。这使崔莺莺有一点悲伤一点恐惧,她感到自己的青春也将随着美丽的花瓣一起谢落了。她在佛殿中流连着,顾盼着,然后她看到了张生,那个即将给她爱慕与幸福的人。

我想黛玉一定愿意读到这样的曲文。因为莺莺的某些期盼某些忧伤,在冥冥之间可以与她取得跨越时空的神秘契合,这使她沉醉也使她悸动。她在潇湘馆的竹影苔痕中一次次地想到了《西厢记》里的句子,她在心里情不自禁地拿自己和莺莺作着比较:“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这种比较自然是有内容的。在黛玉看来,莺莺虽然命薄,但仍有孀母弱弟,所以比自己要好。这样她眼中的莺莺命薄只能是指爱情无法圆满。而她父母双亡,更无兄弟,那么爱情呢?此刻她不知不觉就想到了这个。宝玉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性格脾气都还合得来,但那毕竟只是现在啊,谁知道他对将来抱着什么样的心思呢。

再者,这些问题也不是女孩子应该想的。女孩子只能做做针线,连《西厢记》这种书都是不可以看的。然而黛玉却不能不喜欢《西厢记》。尤其喜欢那里面默默的情思、微微的萌动、叠叠的愁怨。

她的潇湘馆是静谧和清幽的,碧纱半掩,湘帘虚垂,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庭前的阳光滤过了千竿绿竹,似乎都变成沁凉的了。

黛玉就在屋子里独自吟诵莺莺的唱词,心内依稀浮动着玄秘的幻想: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

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

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

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熏;

便将兰麝熏尽,只索自温存。

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

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

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黛玉刚念这一句,就听到窗外传来一阵笑声,然后是宝玉的声音:“为什么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接着她看见绣帘被掀开了,宝玉含着笑走了进来。这时她有些不好意思,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于是她用袖子蒙住脸,翻身假装睡着。

每次读到这一段,都能感到那细腻的思致、娇羞的情态宛在目前,禁不住便要发出微笑。这时的黛玉玲珑剔透,给我的感觉就像阳光下的一颗水晶,在略带草香的空气里烁烁地闪亮。

而崔莺莺所唱的这些句子,这些贴心的默契,以及对将来的忧虑,更像第四十五回黛玉在寒烟夜雨中独自品味的惆怅。那时窗前迷茫的暮色渐渐沉得有些发黑,秋雨不断敲打在竹梢,发出清越的声响,窗内摇曳的烛火牵动着重重叠叠的光晕,像一朵小花绽开的层层花瓣。

黛玉在灯下写着《秋窗风雨夕》,那浸染了秋情的书笺与文字在眼中似乎有了一些灵动。就在凝神的片刻,一滴墨水落下,在纸上打着旋,随即洇透——像泪水。

刚写完不久宝玉就来了,两人说了一会儿话,走的时候黛玉拿了一盏玻璃绣球灯给他。

宝玉走出院门已经好远了,她还看得见那绣球灯里的烛光隐约闪烁在雨幕里,像一粒坠到人间的星星,在视野的尽头沿着沁芳桥轻轻跃动,是那种她从未见过的明亮。

接着蘅芜苑的婆子又来给她送了一大包燕窝和洁粉梅片雪花洋糖,最后她终于要睡了: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