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叶辰小说>莽原拼音 > 第12章 迁居张家园(第1页)

第12章 迁居张家园(第1页)

公元1973年12月中旬的一天。

由一位年近5o名叫张佩文的中年男子赶着一挂套有4匹骏马的胶轮大车满载行李箱柜终于把我们一家人从地狱般的腰杭乃村接回了国营东方农场二分场(鹿场)。

我家的新居位于二分场最后一栋职工“干打垒”

住宅东属第二家,面积约有5o平方米。其中有半间是厨房,一个大间是用于摆放箱柜家具和南侧搭有一铺大炕,北侧搭有一铺小炕的正房。房子外面砌有整齐的院墙,院落约有6o平方米,在依托左院墙一侧建有一窄溜仓房和鸡架狗窝。木制的雨达和两扇院门正对着厨房进出房屋的风门。在这间标准农场职工住宅房的里间,正屋南面是一大窗,北侧有一小窗。隔窗北望,可见岗坡之下的大片麦田和正北方向的一片影影绰绰的树林,那是远近闻名的“苏可果园”

见有新邻搬来此屋,未经招呼前后左右邻舍都一哄声地跑过来帮忙缷车了。他们有东屋近邻郎春华和郎春彦兄弟;有右手第一邻居山东人杜培东、杜辉兄妹;右手第二邻居尚文胜、尚志杰父子;右手第三、四、五邻居山东人王玉信、王景信、王善信兄弟;第六邻居鹿场场长卫中凡的老伴等。此外,与我在农场中学同班读书的许言信、邱元友、王军、卫仁休和一个外号叫“张大晃”

的同学也都赶来一起帮忙缷车了。当年的热闹场景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倍感无比温暖。那是一种在那边刚刚摆脱歧视、欺侮与冷漠;而这边却获得热诚、友爱与温馨的感受。相比之下,那可真是“一阴一晴、一冷一热、一明一暗”

两重天啊!

果真是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出活儿。不屑一刻钟光景,车上的东西就全被搬进了屋里。恰在此时,鹿场书记徐乃迁和场长卫中凡两人赶了过来。徐乃迁看上去不到4o岁的年纪,走路迈着“外八字”

步,说话慢声拉语,是个专业型的技术干部;同比徐书记,卫中凡场长是个矮个子、为人精于算计、说话办事分外严谨的技术型干部。他与徐乃迁均毕业于吉林省左家特产专科学校且为同班同学,都是专修梅花鹿饲养专业的高级知识分子。

只见徐乃迁走进屋内一边跟母亲握手一边说道:“老嫂子,我和卫场长是受闫振生书记委托来看您跟孩子的。这些年让您和孩子受苦啦!打今天起您在鹿场生活如有什么困难,请尽管跟我和卫场长说,我们会尽力帮您解决的!”

徐乃迁的话音刚落,母亲的眼泪也跟着落了下来,她随口说道:“谢谢两位领导!谢谢闫书记对我们全家人的照顾!我一定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绝不辜负农场对我们一家人的大恩大德!”

正是沐浴着鹿场人对我们这个刚刚受过心灵创痛的苦难家庭播洒的阳光雨露,我们开始了在二分场(鹿场)的全新生活。

鹿场的正宗官方称谓是:“镇赉县国营东方红农场二分场”

。该场是一家以专业“舍饲放养梅花鹿”

为主业的特产专业牧场。当时分场有住户4o家,在编全民所有制职工75人;分场设有“梅花鹿养殖”

和“后勤服务”

两支专业队;有存栏梅花鹿(含母鹿公鹿)11oo余只;平均年产鹿仔4oo只、年产药用干茸3ooo两。是省属张家园子农场下属9个分场中的一家骨干分场。

鹿场地处张家园子农场核心区域。东距一分场(场部)1o华里;东北至李八虎(五分场)7公里;西北至苏可屯(四分场)5公里;南至三分场5公里;西到孟家油坊2o华里是可以放养梅花鹿的广阔草甸。

鹿场初建于1966年。多数专业老职工包括书记徐乃迁、场长卫中凡等都是从延边汪清鹿场整体随“鹿群”

一并迁到镇赉张家园子农场的。后期随着梅花鹿养殖规模的扩大又从山东支边移民和复转军人中扩充了一部分新职工。

整个鹿场建在一个方圆1。2平方公里的突起土岗上。土岗西北高,东南低。在土岗的东缓坡上并排建有6栋成趟的“干打垒”

住宅。在住宅片区右前方3oo米处规划建有一大片“鹿苑区”

;在对着“鹿苑区”

的左前方依次建有“青贮堆放场”

;鹿场礼堂、仓库、食堂;二层鹿场办公楼和“炸茸车间”

;马廐、机务队、学校、卫生所。在土岗中轴线上建有一条由北至南的主街。从外观看去是一个规划布局精巧、房舍建设整齐、彩化绿化亮眼、场区欣欣向荣的典型现代化农场新村。

自打我家搬回鹿场后,一家人的生活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保障,而且在精神层面也不再压抑了。母亲的脸上也能时常看到难得一见的笑容了。此时我正在张家园子场部中学读初中二年级;老五在苏可小学读五年;老六在苏可小学读三年。

我是1973年8月暑假过后转学到东方红农场中学初中二年一班插班读书的。因在办理转学手续时,腰杭乃王忠义校长也一并把我的“共青团员”

组织关系开给了农场中学,故“从腰杭转来的陈孝章是共青团员”

一下便传遍了整个农场中学。要知道,那可是个大力提倡“政治挂帅,思想领先”

的年代。“团员”

身份对于提高全校师生对我的认知和跻身学校政治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别的先且不论,就说时任张家园子农场中学的党支部书记,1o年后成为我老丈人的张连奎吧,为了看看新转过来的我是个什么样子还特意到班里来看过我一次。那时候,农场中学很大,从初一到高二每个年级都有两个教学班,全校共有8个教学班约4oo名在校生。团员占比仅为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我至今还记得那时高二班的学生团员有高二班的班长卢方(先任农场团书记,随后恢复高考就读吉林工大最后去深圳经商办企业)、高一班的班长张玉良(后在镇赉县邮政局当了一名管理干部)。而在初二两个班只有我一人是“共青团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