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叶辰小说>莽原拼音 > 第2章 下放四方坨(第1页)

第2章 下放四方坨(第1页)

公元1969年初冬时节。

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雪花纷纷洒洒地在车窗外飘落着……

一列绿皮火车正沿着“沈齐铁路”

在吉林与内蒙交界的科尔沁大草原一路向北疾驶……

在这辆火车的第四节车厢内,乘客挤得满满登登,什么坐姿和站姿的人都有。此时已是后半夜3点左右,大多数乘客都处于睡意朦胧的状态。也许是那个时代交通极不达的缘故,人们出远门几乎都选坐火车。正因如此,本次列车被称为“沈齐”

线上出了名的“绿皮慢”

。这列火车,每天从齐齐哈尔和沈阳各对开一个车次,全程约需走行两天一宿。许是方便老百姓出行缘故吧,火车几乎见站就停。乘车的人多是一些“背抱摞散”

的农民。故此起彼伏的“哟喝声”

、睡在过道和座位下的“打呼噜声”

、侧歪在座位上前仰后合的“咬牙放屁声”

充斥在整个车厢之内。此时,最愁人的事是上厕所。瞧吧,排在厕所门口要大小便的男男女女,面部表情几乎都奇奇怪怪的。有的急不可耐,有的呲牙咧嘴,有的干脆提着嗓子迫不及待地朝里面解手的人“嗷嗷催喊”

,有的甚至在排队解手时候还在“假寐”

……那一幕幕情景就象刻在了我少年的记忆中一样,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不知为何却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广大旅客请注意!广大旅客请注意!请带好你的随身物品,下一站是坦途车站!”

随着女列车员清脆动听的报站声传遍整个车厢,一些“哈欠连天”

的乘客极不情愿地睁开了惺松的睡眼。这时我和老五(当时叫子章,多年后自己改叫会章)、老六(久章)也被继父、母亲和淑峰姐逐个“拍打着”

叫了起来。5分钟过后,“绿皮慢”

在一个叫做“坦途”

的小镇鸣着非常刺耳的汽笛声缓缓地停了下来。跟着迤逦下车的人流,我们小哥仨跟在继父、老妈和姐姐的身后也先后下了车。

此时,东方地平线上刚刚泛起“鱼肚白”

。初冬时节的北国之冬虽不象“三九”

天那样滴水成冰,但同比吉林老家依然是冷得格外出奇。小镇上没有多少人家,更没有看见袅袅升起的炊烟。随着天光的越来越亮,才看清小镇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银白色的雪野。不大不小的雪花还在不停地飘落着,地上的雪积了很厚的一层。走出站台的人,脚底下还不时地传来“嘎吱嘎吱”

的声响。大草原上的风很大,虽不十分凛冽,但吹在我的脸上照样有一种“刮鼻刮脸”

的感受。

“孩子们,快些走!我们去坐小火车!”

继父于海生在行进过程忽然转身向我们哥仨大声的催促道。他看上去有5o多岁的模样,一身干部打扮,走起路来官架十足,长着一只非常特别的“酒糟鼻”

,言谈举止给人以“不怒自威”

的感受。此时他身披一件奢华的高档大衣,头戴貂皮男士棉帽,项上围着一条棕色围脖,手戴一副黑棉皮手套,脚穿一双高档军用大头鞋随着下车的人流走在一家六口人的最前面。紧随继父身后的是时年1o岁的我;接着是7岁的老五和5岁的老六;后面是我们41岁的母亲杨素琴和18岁的淑峰姐。

记得还在故乡吉林做前往镇赉四方坨子劳改农场下放准备的时候,继父就曾多次给我母亲讲到北大荒冬季“风刀霜剑严相逼”

的气候特征。为此,在做出行准备时母亲才提前为我们哥仨和淑峰姐都各做了一套厚实的棉袄棉裤和一身新外套。只记得我们哥仨的外套是“藏蓝色”

的,鞋都是一个样式的“水靰鞡”

,帽子都是新买的“狗皮棉帽”

;走在母亲前面的是淑峰姐,她围着一条色彩鲜艳的“红围脖”

,身穿一套大表哥张延忠送给姐姐的一套新军服,脚上穿的是一双棕色反毛棉皮鞋,加之姐姐原本自带“天然去雕饰”

的美人相,故这一路走来不知收获了多少“路人”

的回头率;母亲走在一行6人的最后边,她戴着口罩,围着一条银灰色的由淑峰姐新织的“毛围脖”

,身穿一件黑色带貂毛领的大衣,脚穿一双蓝泥子面的女士棉鞋,外加母亲有着风韵犹在的姣好面孔,故给过往行人留下了很深的“贵妇”

形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