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中文>大明望族免费阅读 > 第84頁(第1页)

第84頁(第1页)

媒婆與老婆子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沈瑞與五宣兩個也做了下眼神交流。雖還沒看到這家孫子,可憑著這祖父母兩個的勤快剛性,這教養出來的孫子應該就錯不了。

過了沒一會兒,老爺子帶了鄭家小子回來。這鄭家小子個子不高,面帶忠厚,可眉眼之間又透著那幾分機靈。他小小年紀,就能學徒出徒,可見不是個愚鈍的。見到客人,他並無扭捏,言談還算爽利。

五宣自然滿意,見這鄭老婆子再三強調「相看」之事,也不願為這個使得老人家心裡留芥蒂,便道:「若是阿婆不嫌客棧人多雜亂,就隨我們過去吃茶。」

鄭老婆子先是一愣,隨即露出喜意,看向媒婆。

媒婆自不會攔著,鄭老婆子忙道:「老胳膊老腿了,叫大哥扶我同去。」

那鄭家小子應該是曉得去客棧是作甚,漲紅了臉,這才露出幾分少年稚氣。沈瑞冷眼旁觀,不免有些沒底。就小子到了少年慕艾之年,呂丫那七、八歲的乾癟模樣,要是鄭家相不中怎辦?那豈不是還要在這裡繼續滯留下去?

他真是想多了。

即便鄭家早曉得是童養媳,就沒指望娶個大姑娘進門。見呂丫乾乾淨淨,秀眉秀眼,對答之間也是個老實的,鄭老婆子當即就將褪下一隻銀鐲子給呂丫戴上,又將媒婆拉倒一邊問聘銀。

媒婆原本見鄭家寒薄,想要二兩,見鄭婆子給了鐲子,就將價格翻了一番。不是刻意討好客棧這邊,而是有心拉扯鄭家一把。她火眼金睛,自是瞧出呂丫是遇到真善人。又聽客棧的小二私下提過,五宣與沈瑞這幾日從外頭買了不少東西回來,多半是給小丫頭預備的嫁妝。

待聽說要四兩的時候,老人家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頭應了。

當天下午,鄭婆子與鄭家老爺子便湊了銀錢過來,都是碎銀子,還有幾串錢。

王守仁與呂丫之間之前的委身書,上面寫的是收養關係,生死嫁娶有王守仁做主。如今與鄭家簽定婚書,便需王守仁出面,媒婆為媒,又請了客棧掌柜為中人,正式簽了婚書,又因兩日後邊是吉日,就定下那日迎娶。

鄭家的聘銀是四兩,五宣便按照八兩的標準給呂丫準備東西,沈瑞也見識了這個時候銀子的購買力。除了一個妝檯,一對箱子是大件外,剩下的就是零碎,四匹布、四床被褥、四套衣,剩下的就是銀鐲子、銀簪子、銀耳墜、銀戒指成對。這個時候,銀子是硬通貨,用來傍身極為便宜。以上那些,也不過是用了五兩多銀子,剩下的二兩多銀子,五宣又添了些,換了兩貫錢,用作壓箱錢。

等到了成親那日,依舊是五宣出面料理,鄭家雖日子緊吧,可獨孫喜,依舊請了花轎來抬人,沒想到不僅抬回了小娘,還有滿滿八抬嫁妝。

多少人羨慕,就是中等人家嫁女兒,也就是如此。

與王守仁來說,這不過是他隨後做的一件小事。與沈瑞來說,卻對鄭家小子多看了兩眼。鄭家小子在布莊裡做夥計,這裡距離松江不過百餘里,這個人倒是可以留意看……

第四十九章是與言志

花轎從客棧抬出沒多久,沈瑞等一行也離開了客棧,繼續啟程。

因南直隸富庶,現下又不是災年,正是春日萬物生長之季,即便窮苦百姓,也能用野菜果腹。這賣兒賣女的事,他們這一程也就遇到呂丫一起。倒是小偷,逮了不少,簡直防不勝防。任何地方,都不缺遊手好閒的混混地痞,這些人可是就是一天到晚盯著路過的外鄉人。

王守仁這一行,老的老,小的小,很容易被盯上。

馬路上故意往身上蹭,三更摸客房,半路設劫,各種模式都遭遇過了。

沈瑞從開始的奇,到後頭則是無動於衷。

倒是五宣,不知是不是受沈瑞上一回「討還銀子」的啟示,如今不僅是「雁過拔毛」,而且還「一文不留」。遇到態度不好的、模樣猥瑣的,甚至連衣服都給扒個乾淨,只留下一條褲子。

至於傳聞中的大盜,只會盯著那些名聲在外的鄉紳巨賈,不會去盯著幾個過路人;人多勢眾的土匪之流,則是呼嘯深山老林,不會到繁華地界來找死。

至於黑店人肉包之流,不要話本看太多。能在一個地方開客棧,最重要的就是口碑,要真與人命案上搭上,名聲再好的客棧也只有關門。

至於那話本中扮演炮灰角色、愛調戲美人的紈絝,還遇上了兩個,下場實是不忍說。這其中的細節,沈瑞不過是在心中想想,是不敢再提及。就是八卦如五宣,也曉得什麼是禁區。

因不急著趕路,趕上天氣陰雨時,一行人就歇上幾日。洪善禪師雖沒有去地方禪寺掛單,卻時常去訪友講禪。

沈瑞適應了旅途生活,精神鬆懈下來,便常跟著洪善大師去聽禪。禪宗講的禪坐,是頓悟。沈瑞卻想到六道輪迴上,自己雖沒有見識過陰曹地府是什麼模樣,可確實是兩世為人。

到底是自己變成了鬼,魂飛五百年前;還是前世的自己,在一場重病後,有了後世半生記憶。輪迴轉世,是藏傳佛教的教義。藏傳佛家與禪宗畢竟系出同源,沈瑞想要從其中找到一個答案。

他對佛學來了興致,並沒有瞞著旁人。

王守仁本就不是迂腐之人,他自己就曾與人說佛論道。正是因這個緣故,沈瑞覺得王守仁不會幹涉自己的興,可是他想錯了。王守仁初涉佛道之學時,已經十七、八年,弱冠年紀。即便對佛道之說來了興致,也能克制自己。沈瑞如今才十歲,又因喪母之痛,性格大變。誰曉得沉迷佛學下去,會成什麼樣子?6家子弟多學佛,出家、做居士的代不乏其人,不過6家有一條家規,未成丁不得學佛,就是怕子弟因沉迷佛學失了進去之心。等年紀長大,心性養成,樂意學佛那就是另一回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