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中文>快穿炮灰女配总想死免费 > 第六十一章 告万民书(第1页)

第六十一章 告万民书(第1页)

而且难民多是拖家带口地逃难而来的,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要靠挣钱换取,所以不管多苦多累、酬劳多低的活儿,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抢着干。

这样一来,租界内的大老板们是高兴了,他们这些本来就没手艺靠贩卖体力赚钱的人,生活质量自然是直线下降,这种便宜的香烟也不是想买就能买的。

因此,方唤这套近乎,想打听消息的举止倒也没让中年人太过反感。毕竟这些消息在租界内并不算什么秘密,多待两天就什么都知道了,如今有人用香烟来换信息,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咳咳,老哥,这你就问对你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附近,租界刚设立的时候,我全家就住进来了。

华、和之间的战争一打响,便开始不断有难民逃进租界避难。随着战场的扩大,海州附近的州府不断沦陷,逃进租界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不过也不要以为自己进了租界就安全了,那些洋人早就想好对策了。他们为了让自己更安全,他们将租界隔开为内外两部分,用一道以双排木桩为立柱的铁丝网,围出了一个中心地带,铁丝网外的便是非中心地带。

一旦事态紧急,那些洋人随时可以放弃非中心地带。

你们这些难民,包括绝大部分租界内的华人,都只能生活在非中心地带,只有那些洋人和外侨的住宅,才允许被划进中心地带接受保护。

到今天之前,租界

内最少涌进了三十万的难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国际人道主义,租界内建立了20所难民收容所。刚开始还能勉强救助这些难民,但现在收容所也逐渐饱和,不少难民只能流落街头。”

说到这,中年男子停顿一下,他扫了眼正局促地守着板车站在一旁的黄惠和小文,自然而然将他们当成了一家人。

看着板车上杂七杂八的东西,中年男子摇摇头,“你们现在想住进难民收容所恐怕是有点困难了,倒是可以再给你们指一条明路,租房子住,不过租金很高……”

中年男子话还没说完,方唤便面色凄苦地打断了他:“不行,我们恐怕没这么多钱。”

“好吧,”

中年男子脸上的表情顿时冷淡了许多,“那你们就只能跟那些难民一样,自己在街头睡觉了。”

看出中年男子恐怕是想让他们租住进自己家,但方唤并不想惹人注目,而且他和黄惠手中这点积蓄加起来恐怕也租住不了多久,既然这样,还不如将这点钱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谢过中年男子后,方唤回到了黄惠和小文身边,他将租界内的大致情况告诉给了两人。

黄惠稍微有点不安,“那,我们怎么办呢?”

方唤深深地皱着眉头,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我们手上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呢涌进租界,这租界内的房价肯定水涨船高,想租住在别人家,

恐怕也坚持不了几个月。现在还不知道这战争要持续多长时间,钱还是省着点用吧。

我们先去难民收容所看一下,如果实在不能进去,再考虑其他办法。”

…………

福州。

经过两天的辗转,傅黎羽和蒋璧溪终于到达了福州。战火还没有波及到福州,因此这里还算安稳。

傅黎羽和蒋璧溪在火车站前匆匆分别,因着他们心中都有庄严的事业等待着他们去完成,所以二人未见别离的伤愁,只余鼓舞与勉励。

傅黎羽径直回了程家,幸运的是程彦绥和丁素衣都在家中。两人见了傅黎羽自是不胜欢喜。

傅黎羽安抚住激动的父母后,便急切地交流起了战争的情况。

“爹,海州附近的州府几近沦陷,海州除了租界区,已经不安全了。陈柏升老师带了其他两位先生,决定远赴瑞士寻求国际援助。我一路辗转回来,东面的情况已经十分严峻,东北方向的州府几乎都成为沦陷区,华东地区也沦陷大半,连靠南方的一些州府都沦陷了。”

“唉,”

程彦绥脸上的喜色顿消,面上一派沉重,“虽说和军是从东北方的卞州入境,但目前整个华国,情况最严峻的,当属中部地区。钟威手下的兵好歹装备是最齐全的,顾亭舟又骁勇善战,唯有中部,沈锵良独木难支,中部地区本就是勉强收拢,更因之前的蚕食战元气大伤,装备精良、炮火凶猛的和军一打进

来,便是节节败退。

如今,三大战区虽看似进入相持阶段,但华国的劣势仍旧十分明显,伤亡人数更是不断攀升。”

“爹,老师已经和我们分析过,华国的劣势一在军事武器;二在单兵作战能力。和军兵强力壮,武器精良,我军却缺衣少食,武器也远远落后于和国。”

“所以,为今之计,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尽力缩小两国的差距。您如今已经是福州的商会会长,我希望您能号召其他的商贾,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战后支援工作。”

程彦绥双眼一亮,随后又略带迟疑,“救国之举我自然是鼎力支持,但,我虽为福州商会会长,却也无权强制要求其他商贾捐钱捐粮……”

“不,不需要您要求,这可是攸关所有华人的大事,只要陈述弊害,告知他们和国彻底侵略华国后他们的处境,他们自然心甘情愿、全力帮助华军。”

民国九年十二月一日,《惠民报》刊登出一篇时文,华国声名远扬的大家杜霄之、钟髣、蒋璧溪联合发表《告万民书》,文章字字珠玑,真切而激昂地揭露了如今华国危在旦夕的局面,恳切地表明国之危难时机,亟须广大同胞们携手抗战,共同迎敌。

很快,北方的李征巍、范世功,中部的王恒、徐东舫等大家纷纷就《告万民书》发表己见,深刻地认同了文中的提议,共同号召国民一同加入到抗战中去。

《告万民书》一文也仿若插上了翅膀,短短两天便飞跃了华国的大江南北,飘进了每一位华国人的耳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