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中文>快穿炮灰女配总想死免费 > 第四十八章 忍与争(第1页)

第四十八章 忍与争(第1页)

“嗯。”

陈柏升淡然地点点头,“这种人我见过太多,他们的被压迫奴役的本质,不在身份地位的高低,更在心理和思想的认知上。我需要你能坦然地接受这个事实,接受你想解救的国人,他们有的对自己被殖民被奴役的现况并无十分渴望改变的事实。这样,你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才不会因外界的评判而失衡。你能做到吗?”

傅黎羽只是感觉有点悲凉,但她其实早就知道,有的人甚至还会爱上伤害自己的凶手呢,人性之复杂不外乎如此。“我可以。”

见傅黎羽态度不错,陈柏升话锋一转,“你知道你今天做错了什么吗?”

傅黎羽低头认错:“我不应该在看出车夫并无反抗意识后坚持强出头,现在的我并没有任何可以震慑那几位洋人巡捕的特殊身份,甚至连旁观的那些华人群众可能也不会站在我那边。说到底,我当时无非是在心里借了先生您的势。”

“那如果今天打人的不是几个洋人巡捕,而是大使,是一些以我的身份也摆不平的人呢?你会怎么做?”

傅黎羽一怔,为难道:“如果起因一样,我应该还是会制止,只不过不会这么态度强硬,也许会晓之以理,也许会时候在事后暗中帮助被打那人。”

陈柏升眼中透露出些许赞许,“还挺会随机应变的嘛。”

“当然,我只是想帮人,又不是啥也不懂的愣头青。因为今天我知道

,要是那几位洋人巡捕不依不饶,先生您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以您的身份,虽然工资没多少,但华国外交部参事的名号还是挺吓唬人的。”

陈柏升被傅黎羽的调侃逗笑了一下,“好,能屈能伸,看来‘忍’字的精髓,你应该能掌握。现在我教你第二个字:争。忍,不是无底线的忍,如果事事都忍,那我们这个外交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必须要在忍的基础上,争取我国的正当权益。”

说到这,陈柏升的神情落寞了一瞬,“以前我曾有过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精通多国语言,巧言善辩,思维敏捷,更是胸怀报国大志。我将他视为我的接班人。可惜,他什么都优秀,就是性格太过刚正不阿,宁折不弯。”

陈柏升的眼中渐渐染上后悔之色,他的思绪似乎也随着回忆飘向了那让他悔恨的过往。“当然,在以前的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优点之一,我十分欣赏他这一品性,更是教导他应该恪守华人的傲骨。却没想到,正是这个让我为之称赞的人格,害死了他。”

陈柏升的眼神又逐渐清明,“我第一次带他参与国际外交事务,当时卢、安、息多国欲入侵华国,华人外交人员在会议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可惜国弱的我们注定难以得到那些洋人的尊重。那些洋人外交官不仅无视了我们的正当诉求,更是捏造谎言,羞辱我们。他怒不可

遏,站起来用几国语言厉声唾骂那些国家,是无耻的窃国贼,是贪婪的豺豹。直骂得好几位洋人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消息传回国内,一片叫好之声,所有报纸都赞许他是英雄,是真正的爱国者,践行了华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但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他就被发现死在了卧室中。”

傅黎羽一震,“是黄稷言先生吗?”

陈柏升抬头看了一眼傅黎羽,眼含悲痛,“对,稷言明显是中毒而死,但当时来就检查的卢国医生非说他是精神衰弱,吃了太多安眠药而死的。”

陈柏升掩面悲泣:“是我这个做老师的太无用了,第一次带他出席国际外交事务,就没能安稳地将他带回来。”

傅黎羽无措地站在那,不知该说些什么。任何安慰的语言在生死面前都太过苍白。

好在陈柏升可能已经见惯了生离死别,他很快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严厉地说:“所以,如果要争,也该用最安全的方式去争。作为老师,我会我的学生心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品质而骄傲,但我并不愿意看到你们做无谓的牺牲。”

“忍,是拒绝无谓的牺牲;争,应怀‘慷慨赴死’的大义。作为外交人员,我们不能怕死,应随时做好为国牺牲的准备,但也不能不畏惧死亡,除非,你的死会比活着,带来更多的价值。

太多年轻的学生,不

是不甘洋人的羞辱和国民的沉沦愤而离职;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接挑衅那些洋人,最后外交的成败结果不变,自己却枉死。琼湘,我希望你能做那个不一样的人,尽量活下去,才能为华国做更多的奉献。”

“嗯!”

…………

自与陈柏升先生促膝长谈后,傅黎羽便正式成为了陈柏升的实习秘书,协助他处理繁杂的公务,和他交流不同的政治事件,分析国际局势,并不断精进自己的外语。

傅黎羽的语言天赋无疑是让陈柏升十分惊喜的,但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外交官,她以前在联合学堂学的那些知识还远远不够。除了这些之外,下班回到黄奶奶家,傅黎羽还会抽出时间教小文读书识字,在发现小文于刺绣上有天赋和兴趣后,傅黎羽甚至也开始教授她一些简单的刺绣之法。

在这样的案牍劳形中,一晃,一年的时间过去了。

在这一年里,傅黎羽正式成为了陈柏升的秘书,也成为了他自黄稷言后又一个亲传的学生。小文的刺绣也学得有模有样,开始能接一些最简单的绣娘的活儿,补贴家里的生计了。

每隔一段时间,傅黎羽便会和福州的家里通信,过年时程彦绥和丁素衣虽然很想傅黎羽能回福州去团聚,但当时沿途的一些地方正在因为严寒和缺少食物而爆发动乱。大批逃难的难民涌进了福州和一些较为安稳的州府。因

担心出现意外,两人只能无奈让傅黎羽继续留在海州。

从程彦绥的来信,以及海州的报纸中,傅黎羽知道,海州外的华夏,已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