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中文>中国历史故事推荐理由 > 李冰修建都江堰(第1页)

李冰修建都江堰(第1页)

李冰,这位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水利大师,因其卓越的治水才能而被人们尊崇如水神一般。其最为人称颂的成就便是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当秦国吞并巴蜀,将其变为蜀郡之时,蜀郡沃野千里,拥有丰富的粮食产出,且坐拥岷江这条重要水道,从而成为秦国军事行动的重要后勤保障基地。公元前28o年,秦将司马错沿岷江顺流而下进攻楚国,但在楚国的商喻地区却因粮草补给不畅而受阻。问题在于,当时的成都作为军需物资储备地,军队所需的粮草需经过一段艰难6路才能抵达岷江码头以供运输。鉴于此困境,司马错设想通过改变岷江河道使其流经成都,以改善运输条件。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委任李冰担任蜀郡太守,肩负起改道岷江的重大使命。李冰历时三年多,深入研究岷江水文状况,力求在确保成都安全引入岷江水源的同时,有效防止水患的生。至公元前27o年,他精心制定了详尽的治水计划:要成功引入岷江水至成都,要任务是建造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

面对源自雪山、水流湍急且旱涝不定的岷江,李冰认识到选址是治水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他最终选定了一处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咽喉之地,控制此处便能有效驾驭岷江水势。

随后,李冰组织大量民工开始了艰巨的工程建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棘手难题:引岷江水入成都,必须穿越一道天然屏障——玉垒山。为此,李冰决定开山辟路。在那个尚未明火药的时代,开山全凭人力一锤一凿,工程极其艰难。但李冰创新性地采用烧石法,先在岩石中凿出深槽,填满木柴燃烧,待岩石受热膨胀后再以冰冷江水急激冷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岩石破裂,极大地提高了开山效率。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终在玉垒山上凿开了一个宽2o米、高4o米、长8o米的豁口,形似瓶口,故名“宝瓶口”

,而被凿开的山体则被称为“离堆”

李冰开凿宝瓶口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岷江改道流经成都,更是为了通过分流江水减轻西部江段的流量,从而避免洪水泛滥,同时也能为东部地区引入水源,缓解干旱问题,这是整个治水策略的核心。

完成宝瓶口开凿后,李冰继续引领民工将岷江水引入其中。他们历时四年,用卵石填充竹笼并借助船只运送至江心堆积,逐渐形成了一道分水堰,将岷江分为内外两股水流。内江成为引向成都的河道,水流汇入宝瓶口;外江则是岷江原有的主河道。这座露出水面形似鱼嘴的分水堰,也因此得名“分水鱼嘴”

在李冰的精心设计下,岷江江水通过“分水鱼嘴”

被巧妙地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内江较为狭窄且深度较大,而在枯水期,大部分河水自然流向底部较低的内江,确保了成都平原的充足水源,避免了干旱灾害;而在雨季或洪水期,出“宝瓶口”

负荷的多余水量,则会自然而然地溢流至江面更宽广的西侧外江,从而有效防止了洪水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确保内江与外江水量的均衡及防洪效果,李冰在“分水鱼嘴”

与“宝瓶口”

之间增设了一条名为“飞沙堰”

的溢洪通道。该堰同样采用竹笼卵石结构,堰体低于周围地面,当内江水位过高时,多余的水会自动漫过“飞沙堰”

流向外江,起到良好的分洪作用,有力地保护了成都平原免受洪涝灾害。此外,“飞沙堰”

名称的由来还因为它具有排沙功能,岷江上游携带的砂石在经过这里时,会被水流形成的漩涡抛向外江,防止砂石堵塞“宝瓶口”

经过长达十四载的努力,至公元前256年,李冰成功打造了包括“宝瓶口”

、“分水鱼嘴”

和“飞沙堰”

在内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一套严谨的维护制度,比如在内江河床的“宝瓶口”

附近埋设石马作为基准,规定每年枯水期需清理河床至石马位置,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飞沙堰”

的高度以确保其持续挥飞沙与分洪的功能。这套维护制度沿用至今,依旧对都江堰的有效运转挥着关键作用。

都江堰建成后,岷江内江所引之水滋养了成都平原,民众纷纷挖掘渠道,利用江水灌溉农田,使得成都地区日益富饶繁荣,成为了蜀郡的一大粮仓。原本秦王令李冰建设都江堰的初衷是为了支援秦军攻打楚国的后勤供给,却不料此举意外地惠及了广大百姓。为了感念李冰与其子的丰功伟绩,当地民众在都江堰渠建立了二王庙,并在每年清明节进行祭拜活动;每年水利工程维护完毕后,还会在庙中举办庄重的放水仪式。因此,李冰在都江堰灌区百姓心目中,已然成为了守护一方水土的神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