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中文>明末之天降神兵 怎么不更新了 > 第一百九十四章 凄惨的盛京城(第1页)

第一百九十四章 凄惨的盛京城(第1页)

精神振奋的察哈喇等待着盛京的消息,一旦皇太极接受长生天的召唤,那么他就有机会东山再起。可惜他没等到好消息继续传来,却等来了海上发现好多膄巨大船只正在靠过来的消息,他不明白这些海上的船只哪来的?按哨探的话来讲,平生都未见过如此巨大的船只,仿佛一座座小山在移动,他隐约感到哪里不对劲,尤其哨探回报,那些船只已经驶入鸭绿江,最多一天时间就会到达新义州时,天生的战斗警觉性,让他明白了,这些大船是冲着新义州来的。

范小武的十几膄海船载着三千多鬼子,从仁川沿海岸线航行,新义州这个中朝边境最重要的城市必须拿下,阻断满清逃入朝鲜的可能性,三千鬼子看起来很多,一旦铺开在中朝鸭绿江上,真不够看的,只是辽东战场时不我待,等不到训练出几万人马来,锦州战场一开始,收复整个辽东就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一定要拿下这里,堵住清军南下的通道,逼着清军往北,或者接受穿越者的条件投降,舍此无它。

鸭绿江说是一条江,其实最窄的地方和我们内河差不多,太大的船真进不来,好在穿越者现在能造的船只都不是万吨级别的,最大的不过才两三千吨级的,而范小武所指挥的十几膄船最大的也就两千六百吨级,勉强能航行在鸭绿江上,此时的鸭绿江两岸基本都是荒原,没有人烟,和现代中国一侧高楼林立完全两码事,唯一的好处就是不必考虑平民百姓什么的,而坏处就是走得太慢,因为现代穿越者看着地图航行,也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走走停停,快不起来。

直到地图上显示这里就是丹东和新义州地界,穿越者仍然不敢完全相信已经到目的地了,只得派出几股鬼子侦察兵,几乎翻山越岭寻找新义州城,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现代丹东到新义州不过十三公里距离,而新义州距离鸭绿江入海口也不过四十公里,距离鸭绿江边更近,才一公里左右,当然这是现在,古代新义州城和我们一个县城差不多,离着鸭绿江边有七八里地远。

小鬼子一上岸,镶蓝旗哨探就回报给了察哈喇,本来在做梦的察哈喇一下子被整懵了,真是冲自己来的,关键是这么座破城,手下三个牛录一千加朝鲜伪军三千,要想守住还真很悬啊,而且刚得到大清朝廷的命令,要求他率军先期攻打汉城,一定要把明军赶出朝鲜,这明显是强人所难,没说朝廷派谁出征,来多少人,只是要求他打前锋,真要是自己带着一千人攻打朝鲜王城,不说明军有多少人,就是数万朝鲜军,也很难应付。

思来想去察哈喇觉得这肯定是皇太极身边亲信出的馊主意,要他去送死,此时自己只要一出新义州,估计大概率是回不来了,该死的阿敏,该死的皇太极,老子福没享到几天,被你们几个争权夺利害死在这苦寒之地了。

现在又来了明显是明军的船队,自己一下子成了风箱里的老鼠,这可如何是好?有心想带着三个牛录逃回辽东,但大清的律法绝对无情,自己死了事小,还要连累家人连坐,往南逃更是死路一条,一千人,估计翻山越岭都会死在朝鲜的群山中,那么到底该怎么办?

在甲喇额真察哈喇左右为难时,山口次郎的浪人旅已经成功登岸了,没遭到什么攻击,三千余鬼子全副武装扛着红旗慢慢靠近新义州城。

清军为了虚张声势,在新义州城头上插满了各色旗帜,目的是让来犯者能知难而退,如果对面是老式明军的话还真有用,可惜,他们面对的是凶残的倭寇,而且是身穿板甲钢盔的倭寇,自然毫无恐吓的作用。

看着城下越聚越多的倭寇,尤其一眼望去都是身穿重甲的精锐样子,察哈喇感觉身上凉瘦瘦的,自己手下一千人,有铁甲的不过百余,其余都是棉甲布甲,城内的朝鲜军更是指望不上,毫无战斗力不说,还要防着他们使坏,面对城外三四千重甲精锐步军,还都是火器军,绝对凶多吉少啊。

范小武山口次郎离着新义州三四里的地方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这个低矮的城池遍插旗帜,但城头上却没有多少兵力,显然这是在虚张声势,证明城内实力空虚,这就好办了,不用太紧张,先扎营休整,然后让人射进去几封劝降信,内容无非是清军已在锦州城大败,死伤五六万,鳌拜等战死,多尔衮多铎远遁,汉城也被拿下,英俄尔岱马福塔已毙命,明军不日将向沈阳推进,识时务的话赶紧投降,不要螳臂当车,否则这新义州将片瓦不留!

这样子一封劝降信,平日里对于大清勇士来说不过茶余饭后的笑谈,大清只有战死的士兵,没有投降的懦夫,可今时不同往日,受阿敏牵连遭皇太极打击,还强令他进攻汉城,明摆着要他死在朝鲜,现在要面对明军精锐,守住城池基本不可能,所以这封信察哈喇看了又看,身边好战的几个白甲,从没见过自己主帅如此暧昧,就向察哈喇请战,认为外面不过是不经打的明军样子货,有什么可怕的?

望着这些毫无政治头脑的几个白甲,察哈喇很是无奈,明军送来的信上说得很明白,大清在锦州输得很惨,盛京传来的消息多少证实了这点,而朝鲜汉城被明军占据更是板上钉钉,在这个时刻还一味用强,以眼下这点人马,估计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眼下三条路,一弃城逃回盛京,七分是死三分是活,抗旨不遵,丢失信地就够砍几回脑袋的,二是死守,决一死战,六分是死,四分活路,最终下场估计会和英俄尔岱等人一样,三就是投降,七分能活,三分是死,反正自己的政治命运在大清已然完了,不如公开反对皇太极,说不定还能为自己谋个前程,也为奴才们留条活路。

作为追随阿敏多年的宿将,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看得多了,当年岳托硕托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也不过是阿敏贝勒手下,现在一个个亲王贝勒,统领一方,而自己由于站错了队伍,被发配到这天寒地冻的朝鲜,大清今后谁做主,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先安排好自己的后路才是真的,既然明军打败了清军,那自己再做别人垫背的就不值得了,作为阿敏亲兄弟的济尔哈朗都可以不顾手足,反目成仇,那自己这种小角色又何苦给皇太极卖命呢?

想到这察哈喇觉得可以接受明军的条件,只要手下不被裁撤,归顺正统大明也不是不可以,于是他派出两个亲信汉人奴才,从城上吊下,前往明军大营求和。

而城内此时也已经不大受控制了,主要是三千朝鲜军,知道汉城已被明军光复,从副将到士兵都开始蠢蠢欲动,朝鲜副将还特意来找察哈喇,说是城内粮草不足,希望派人回后面平壤调粮,实际是在试探察哈喇他们的动静,搞得察哈喇不得不让百余白甲亲兵分头看住这些朝鲜军,不然的话,自己和议未成,恐怕先被朝鲜这些白眼狼给害了。

();()  出城的两个汉人奴才,被倭寇押到范小武这边,范小武本来这两天就准备把新义州城夷为平地,没想到自己多此一举的信产生了作用,当听说城里的主将原是阿敏贝勒镶蓝旗手下,作为临时抱佛脚看过明清历史的他,觉得是个机会,策反一股清军比歼灭他们有价值的多,会对今后辽东其它建奴产生莫大作用,尤其是被皇太极打击的阿敏,莽古尔泰的那些追随者,绝对会起别样心思。

对于穿越者来说,当初管委会制定的政策就是尽量少杀伤,最好把他们分成留在东北的,和送往海外的两部分,可以弥补穿越者军队不足的短板,还有一个隐性的好处,那就是将来血洗毛子和白皮,包括其它大陆上的土着,由这些同是野蛮人的清军来背锅最合适!

所以当察哈喇的使者提出不遣散手下,对投降清军不屠杀的几个条件之后,范小武几乎没有多加考虑,就一口答应了,只是要求他们永不背叛大明,必须无条件服从神兵卫的命令,从今天开始算起,最多三天,镶蓝旗三个牛录必须放下武器开城投降。

实际上要求察哈喇他们放下武器是一个考验,女真人视武器装备比生命都重要,如果他们真心投靠神兵卫,那么今后只会给他们更好的装备,如果不肯放下武器,就说明这个察哈喇没有诚意,仅仅是为了拖时间,那就不好意思了,一个字,打,没功夫跟你们玩心机。

亏了察哈喇是真心想归顺大明,所以有几个白甲兵不愿投靠大明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将他们给砍了,前后都是死,既然你们几个不开眼,那就别怪老子心狠,然后通知朝鲜副将,把谈判的意思告诉了他,让城内所有军队做好准备,明天开出城外,迎接天朝大军进驻,朝鲜人开始还不相信,但看到几个大清白甲勇士的头颅之后,终于眉开眼笑,太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察哈喇要是坚决死战到底,倒霉的朝鲜军肯定跟着陪葬,而且里外都不是人。

没等到第三天,察哈喇就派出了使者,接洽所有投降细节,范小武没有为难他们,只是重申自己的要求,并表示一旦收复辽东,女真人不会成为奴隶,而只会成为大明的一份子,不愿意离开故土的,绝不勉强,做了这些保证之后,察哈喇终于带着手下三个牛录和三千朝鲜军出城投降,前后不到两日,新义州城易主。

朝鲜军被允许撤回平壤,而清军三个牛录则被暂时留下,帮助看守城池,当然,范小武并不怕他们反悔,三千多鬼子兵真不是好惹的,就目前清军的士气和实力,若是假投降打起来,还真不是浪人旅的对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