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中文>明末之天降神兵 怎么不更新了 >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锅端的新政(第1页)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锅端的新政(第1页)

西北大定,崇祯又开始要强行革新了,因为他从京师天津河北山西等地的商税改革中尝到了甜头,他认为时不我待,天生的急性子使然,全然忘了刚刚才经历了成国公京营闹事谋逆的事,开源固然最重要,可那需要时间,不是三下两下就能奏效的,比如开矿,海贸,都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那么现在最可操作的就是节流,而节流最大的一块当然是各地总兵的粮饷,从万历年间到现在,国家财税收入的大半都扔进了这个无底洞,到后来更是寅吃卯粮,愈演愈烈,而且流贼非但没见少还越剿越多,如果不是天降神兵扭转乾坤,现在的西北必然一片糜烂。

既然北方灾民得到了赈济安置,大范围的流民现象遭到遏制,大股流贼被剿灭,国家用巨额钱财再养着一百多万军队就得不偿失了,而且这些军队和新军根本没法比,有新军在手,那些卫所边军什么的,包括关宁军,都变成了多余的,所以崇祯想要裁撤兵员,至少要裁撤掉一半。

前期这项政策出台之后,立即遭到了各地实力总兵的抵制,很难推行下去,转而对京师的京营下手,虽然强行推行下去,裁撤了大半,但惹到了勋贵官员利益,成国公等几十个勋贵联合近百官员意图谋逆,要不是新军第三师提前成军,英国公等人力挽狂澜,说不定此刻麻烦更大。

即使是崇祯皇帝粉碎了政变,但也至少表明了守旧势力,已经对皇帝的各项政策难以容忍,处理了一批不等于下面就服了,要不是看在提高了一倍俸禄的面子上,估计反对的声音还要大许多。

对于军制改革,洪承畴杨嗣昌都认为还操之过急,京营的事还未彻底平息,又要对边军关宁军动手,一个不好会引起实力军阀的反叛,最好等辽东战局明朗之后再说,无疑这是两个股肱老成谋国的想法,而新军第三师师长英国公张之极也认为得徐徐图之,第三师现在不过只控制了京畿一带,第四师第五师还未编练完成,无力控制全国,因此他们都希望皇帝不要急切,搞定京师周围就很不错了。

崇祯皇帝不是这样想的,眼看着自己登基以来被百官蒙蔽,以为士绅和皇帝一样穷,哪知道八大家一抄就抄出几千万两,成国公几个勋贵也抄出几百万两,洪承畴江南稍微动一动就是几百万两,而各地藩王一出手都是百万几十万,一切证明这么些年来,只有自己这个做皇帝的是真穷,而下面则是富得流油,所以现在他骨子里对这些吸附在大明身上的吸血虫是真的恨,所以急切着要强行推行商税,开海禁,裁撤兵员。

现在崇祯皇帝有很多时候在皇庄,和陪同他的连襟高师成几乎无话不谈,而高师成是历史系毕业的,自然对各朝代历史的话题比较多,崇祯自然非常关心大明的历史,尤其是自己父亲哥哥这些历史,所以经常会有意无意问一些这几十年的历史,比如父亲的早逝,高师成从自己的认识说,他父亲朱常洛的死很可疑,因为以现代眼光来看,因为吃伟哥马上疯而死的概率实在太小了,估计最多不超过百分之一,即使帝王的确纵欲过度,只要营养治疗跟得上,基本不会有生命危险,就是给他加十倍的概率,死亡的概率也只有一成,也就是说九成是不可能因为搞女人而毙的,所谓进献红丸致死,有问题。

不是高师成自我认为朱常洛是被人谋杀的,而是他从现代逻辑推理学上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后来崇祯的哥哥天启皇帝英年早逝,更是很明显的谋杀,王恭厂大爆炸,现代有人推测是龙卷风,地震,陨石,甚至有人推测是小型原子弹爆炸,或者是外星人所谓等等,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在王恭厂大爆炸那天,本来原定是天启皇帝要去视察火药火器生产的,可因为别的原因而推迟了。

一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这是个谋杀未遂现场,堆积大量火药,用重利或者家人要挟,买通死士在皇帝预定视察的时间点燃火药,造成两三平方公里夷为平地,两万多人死伤,端午节后这一天朱由校真的去了,必死无疑。

当然会有人说这纯粹是推测,没有根据,但接着天启皇帝朱由校游玩落水,就更可疑了,中南海游船,从小船上落水,什么样的大风能把载六个人的小船吹翻呢,皇帝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落水了,怎么只有朱由校重病几个月死了?好吧,就算是失足落水,当时是夏天,不是冬天,再怎么着只要救上来,再病死的概率有百分之一吗?

史书上说朱由校身体原来就不好,这根本是瞎说好吧,朱由校是谁?一个大木匠,不是文弱书生,是个热衷干体力活的主,再怎么说他的身体肯定要比残缺的太监强壮,就因为落水开始重病几个月?太医院全体束手无策?重感冒自然痊愈也不要几个月吧?

如果假设是谋杀,第一次落水没死,接着就用某些慢性毒药最后毒死了朱由校,这一切才说的通。

你把两代皇帝非正常死亡加起来,就非常明显了,那么谁该是幕后黑手呢?

东林党?东林党虽然死抱着过时的理学搞党争,但读书人从小被洗脑的忠君爱国思想,不允许他们三番四次弑君,他们或许会死谏,会自杀以明心志,但还没有弑君的胆量,且要做这几次不被人抓住的大事,没有通天手段完全做不到,内廷必须有死党,一定要死党才能做,而东林党那帮书生和内廷太监本来就是死对头,稍有风吹草动都会狗咬狗,更别说谋逆这种大事了,所以说东林党干的,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当时的信王朱由检?首先他没有能力搞自己父亲,他还小,并且,他和朱由校从小因为父亲不受皇爷爷待见而相依为命,感情很深,这一点从朱由校临死把江山交给这个弟弟就可以看出来,还有被封信王后必然被内廷锦衣卫等,包括百官严密“关照”

,没那个能力不露声色插手内廷,再从后来朱由检继位时严防太监宫女,也可以看出他不信任内廷。

其次他继位后的表现,急性子,多疑,盲目信任,不了解下层实情,充分说明朱由检不是个搞阴谋的人,更像是个恨铁不成钢的愤青。

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崇祯自杀时,以发覆面,自言失去江山将无颜面见祖宗就可以看出,他很看重列祖列宗,重情重义的人是绝做不出弑兄谋逆之事的。

各路勋贵军阀?勋贵和军阀地位已经很高,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险自己作死,有明一朝特务组织比任何朝代猖獗,外臣一举一动都在东厂锦衣卫的监视下,要想做这些惊天大案比登天还难,是没有机会的一群猪。

();()  魏忠贤?朱常洛继位时,魏忠贤还是个小角色,轮不到说话,而天启皇帝又极度信任他,作为一个智商高的人,不会不知道有主才有仆的道理,别看他外面作威作福,没有天启皇帝他魏忠贤就是一坨屎,所以魏忠贤对天启的忠心是没有异议的,且天启落水时他也在水中,是他和另一个太监托举着皇帝上岸的,如果说谁最希望天启长生不老,那必然是魏忠贤了。

看来看去好象没有人会冒巨大风险谋逆啊,那么究竟是谁让朱常洛父子非正常死亡呢?

高师成看来,大家都遗忘了福王朱常洵一家,朱常洵母亲郑贵妃受神宗皇帝宠爱,在后宫拥有极大势力,要不是当年百官拼死阻止万历皇帝废长立幼,现在的福王朱常洵就该是大明的皇帝了,利益最大,而且明末的红丸案廷击案等几个大案都与福王一系千丝万缕,当然福王朱常洵本人长在妇人手,从小娇生惯养,根本没有这个智商和能力做如此大事,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只有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只有她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手段搞定这一切!

郑贵妃仗着万历的宠信,事实上掌管着后宫,明末那几个案子背后都有郑贵妃的影子,万历本来亲口答应她,让自己儿子朱常洵做太子,但被百官劝止,内心肯定不服,至于怎么敢下手的,高师成认为她是受了万历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启发,明末宫廷这个破天荒的宫女谋杀皇帝的大案,虽然未遂,可肯定给朝廷上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正直无私的官员看到的自然是大逆不道,当然会有一小部分人看到了某种突破性的希望,而郑贵妃就是那种爱耍手腕的聪明人。

自己儿子与皇位擦肩而过,心里不平衡,看不上眼的朱常洛上位,罢矿监,税监,宫里的利益受损,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于是收买也好,要挟也好,总之买通了太医院,没病当有病,小病大治,史载太医院太监崔文升进“通利药”

,实则就是大黄泻药,迅速搞死了朱常洛。

可惜百官并未推举福王继位,而是直接抢了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做皇帝,让郑贵妃如意算盘落空,朱由校十六岁继位,爱饮什么仙露饮,这就给内廷太医院有了下手的机会,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没被王恭厂大爆炸炸死,那就毒死吧。

福王还是没有得到机会,朱由检上位了,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招到毒手呢?很简单,朱由检上来就整顿清洗了内廷,连魏忠贤都杀了,极大地减少了内廷作案的可能性,接着就是郑贵妃终于忧患成疾,朱由检继位三年后就一命归西了。

这些都是高师成按现代逻辑推理出来的,野史正史夹杂其中,与崇祯这个好基友平时交谈中一点一滴透露出来的想法,听在朱由检耳中,则真当回事了,竟然下旨剥夺了郑贵妃的谥号,如果不是因为怕皇室丑闻曝光,崇祯真想刨了郑贵妃的坟。

现在崇祯对紫禁城是更反感了,他觉得自己住在那里毫无安全感,只有皇庄这儿最让人放心,神兵卫这环境,没有城墙比有城墙的皇城更安心,一向睡眠不好的崇祯只有在这里,才能一觉睡到自然醒,减少了朝廷烦务,多了和神兵的交往,自然对现代理念有了许多认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劳心劳力,却把局势搞得如此糜烂,一方面固然是官僚集团腐败,一方面也是自己浮于表面,完全不知道下情所致,宫廷内勾心斗角,父亲长兄死得不明不白,要不是高师成提点,恐怕自己到死都被蒙在鼓里。

于是他对百官,对内廷的失望更深,对以前自己以为有天生特权的士绅阶层有了更大的反感,而对神兵则产生了依赖,有了依赖,就会认为神兵做的都对,越看自己大明上下越看不上眼,急切想要革新的愿望就更强烈,而且神兵卫有很多皇汉和他一样想法,也希望用激烈的手段强行推行新制度,这与他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不谋而合。

背靠神兵卫无后顾之忧,新军三个师在手,流寇剿灭,财政持续好转,流民日渐减少,光明就在前头,对狗屁倒灶的官僚集团,假冒为善的士绅阶层,负担沉重的朱家子孙,尾大不掉的军阀,该是下猛药的时候了。

于是崇祯带着对大明里里外外无限失望下,强烈要求推行新政,即使遭到内阁几个股肱的反对,他也要推行下去,老子紫禁城能不去就不去,老子就窝在神兵卫了,看你们咋滴。

新任户部尚书张煌言看着自己手上的一条条新政,一个头两个大,汗都下来了,难怪李待问这个老小子不顾一切也要辞官,肯定是看出了皇帝要出大动作,你这一走倒是好,把这么大一个烫手山芋扔给我,我怎么办?上面哪一条都够我喝上一壶的,比如给各地皇室宗亲自由的同时,明令亲王食邑不得超过一万亩,郡王五千亩,~~以此类推,比如撤销各地卫所,将卫所土地收归国有,并要求裁撤各地总兵兵员一半以上~~,比如在全国推行商税开海禁~~取消军户,匠户,农户,商户~~士绅一体纳粮~~。

“皇上,这上面要是全施行的话,怕是要引起整个大明动荡啊,比如这藩王~~”

张煌言硬着头皮向皇帝劝谏,皇帝的心思大家知道,总想着一顿吃出个胖子,可一旦全面推行下去,怕是要引起天下大乱,成国公的谋逆就是最好的警示,第一次革新仅成功了小部分,如今这一锅端的新政出台,怕是刚刚才有的大好局面瞬间颠覆啊。

“朕让卿来不是问你可不可行,而是让卿算算,我大明可收回多少土地,每年可多收多少银两,又可节约多少军饷的,朕知道卿想说什么,朕对宗室子孙,大明官员,豪强富商已然失望透顶,若没有他们巧取豪夺,焉能有子民流离失所,揭竿而起?所谓不破不立,大明不在朕手上翻天覆地面貌一新,又如何能千年万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