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中文>邓通的典故 > 第35章(第1页)

第35章(第1页)

且看一看生在汉朝时期的王族之乱是怎么回事;汉朝在中央集权体制机制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轻易构成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的行政建制局面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实行三级实体建制之后,必然会导致高层政区的幅员过于广阔,行政长滋生离轴之念,最终容易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两汉至魏晋的历史,实际上是郡县制被秦始皇确立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中之主体地位后,分封制继续与之顽强抗争过程。

所以,对于任何皇帝来说,不分封自己的子弟建藩屏国,则皇帝缺乏可靠的保卫力量,一有风吹草动便岌岌可危;分封的话就得放权让其展,时间一长又成尾大不掉之势,反过来又直接威胁中央及整个王朝的安全。如此一来,封不是,不封也不是,真是痛苦的两难选择。所以,包括刘邦当年一意孤行地推行封邦建国制度,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背了多少“黑锅”

和骂名,其实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他呜呼哀哉之后,分封制的恶果已经显露,但仍然没有人“叫停”

。为了维护“刘家天下”

和巩固中央集权,几乎整个西汉王朝的领导人特别是文、景、武三个皇帝,仍然还在一边竭其心力去削弱前朝诸候的藩国,一边又要孤注一掷地分封本朝自己的子弟,真是辛苦至极、尴尬至极。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刘濞蓄谋已久,朝廷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趁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动联合叛乱。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打到河南东部。朝廷大军压境要刘濞叛军投降,这吴王刘濞非但不知悔改,不退军。还声言要夺皇位。在朝廷大军的围歼中,有些叛军逃至梁王领地,可梁王并无配合,紧闭城门数日。后朝廷只用1o个月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但唯独保持了梁国。

枚乘也遭到牵连,被朝廷捉住死于大狱。他的儿子枚皋失散,流落民间。女儿枚韵被卖到一家妓馆。

且说这枚皋一路流浪,他准备去梁王领地,从前自己的家。也知道九皋会去那里建园子,去投靠这自己唯一的知己朋友,然后希望他帮助寻找自己的姐姐枚韵。心里埋怨父亲为什么不呆在梁园好好的生活非要投靠刘濞参与反叛朝廷,弄得家破人亡。心里一阵悲哀。一边随人流逃亡。

这一日,跟着一群人坐在摇摇晃晃的船上,在河中漂流。一阵狂风呼啸而过,泥色的大浪打来,破旧的木船瞬间倾覆。当船又恢复过来的时候,船上的人所剩无几,幸运的是他一直紧紧地抱着一块木板在风浪的颠簸中居然完好无损地活了下来。

下了船就是一荒野之处的渡口,到梁地还有较远的路程,他身无分文,只得沿路乞讨,饥肠辘辘地凭着自己那一点记忆往梁园赶路。经过战乱的沿途人烟稀少得可怜,十里八地看不见一两户人家。夜晚便蜷缩在不知什么人家的屋檐下睡上一宿。

在说此时在的梁国,因为拒叛军入城,那城门有军队把守森严壁垒的,人等只出不进。在梁园山中建着自家园子的邓九皋,听说吴王反叛己被镇压,想着在吴王那里当郎中的枚家人也定是在万刧不复之中。心里一阵紧似一阵的难过,担心自己朝思暮念的女孩枚韵。不知道她怎么样了。情急之下收拾了行李骑着快马赶紧出了城往那吴地赶去。

一路快马加鞭到了吴王领地,沿途见到许多逃难的人,蓬头垢面,饥寒交迫的样子,又将自己身上所带的邓头币分给他们。到了吴王宫脚下,天色微明,晨鸡都尚未啼叫,万籁俱寂。见到一片长长的城墙根下一片火海正在噼噼啪啪的燃烧。站在一片废墟上眺望,知道是吴王府正在彻底化为灰烬的时候,想到枚韵心里疼痛不已。只得往回走。沿途路过一个荒郊野外的什么棚子,见到路边有人做着些小生意,也有食店,便走到一个蓬子中,这里有卖面食的,便坐下来准备填饱肚子再走:

“老板娘,给我来碗面吧。”

“加牛肉吗?”

“加。”

“一片十个邓头币。”

“为什么只收邓头币?”

“这个足金足两啊。这个年头谁不希罕呢!那官家的三个币当不了邓家的两个币……”

正埋头吃面。忽然听见身后面传来一阵打骂声:

“你个小要饭的,这么小什么不学,竟偷我的馒头吃呢……”

“不就是一个孩子吗,拿了你一个馒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