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叶辰小说>明宋克急就章 > 第70章 三次北伐(第2页)

第70章 三次北伐(第2页)

基本上是刘骏处理一遍政务后,刘义康检查一遍,对于有明显谬误的地方在进行指导。搞得江州刺史府属官皆是疑惑不已。都知道刘骏是位名将,可未曾料到刘骏年纪轻轻居然还是位“积年能吏”

时间很快来到元嘉二十九年。刚过完年,刘骏在江州,无需情报组织传递就收到一个北方传来的惊天消息。

拓跋焘死了。具体死因不得而知,只知晓北魏宗室在经过一番内斗后,登基的是北魏前南安王拓跋余。新登基的魏帝,很反常的任命中常侍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及领中秘书,封为冯翊王。

根据刘骏后续收集到的信息显示,宗爱其人,不知其所由来,早年因罪而为阉人,历碎职至中常侍。元嘉二十八年拓跋焘在瓜步大封群臣的时候,宦官宗爱得封秦郡公。

后续听说宗爱与太子拓跋晃关系很差,去年,拓跋焘清剿东宫势力,诛杀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人时,宗爱出力良多。

收到大量北魏市面流传的消息的刘骏,不无恶意的猜想,这拓跋晃和拓跋焘该不会都是宗爱整死的吧?

中常侍一职,自东汉始多为宦官担任此职,如东汉顺帝、章帝、和帝时,曹腾、郑众、蔡伦都从小黄门迁为中常侍。安帝时,和熹邓皇后临朝,中常侍都任用宦官,并授以重任。以传达诏令和掌理文书,权力极大。

东汉时期,最出名的就是那十常侍了。东汉中后期形成幼儿园局面,除了外戚势力难制外,宫内宦官也是出力良多。

();()  为了吸取宦官乱政的教训,中常侍这個官职,在曹魏时期已经和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为正规官,不再为宦官专职。

不过北魏当下政治体制还是粗放状态,学汉人学了个四不像。宗爱的中常侍一职,权力之大比之东汉中常侍不遑多让。

宦官弑君的前例,最早可是能追溯到宦官的老祖宗,中车府令赵高身上。

当年赵高一手将秦二世胡亥扶持起来,后来秦二世与赵高闹掰,赵高又派女婿,咸阳令阎乐,率领党羽1千余人,假称皇宫内将有变乱,杀入胡亥所在的望夷宫。赵高弟,郎中令赵成则作为内应,将阎乐引进内殿,杀死了胡亥,史称望夷宫之变。

所以刘骏的这个猜想不是没有依据的。

不过北魏再怎么乱都和刘骏关系不大,刘骏更是乐见其成。巴不得北魏越乱越好。

只是不久,刘骏又收到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

北魏拓跋晃、拓跋焘接连暴死,本来已经准备躺平的皇帝老爹刘义隆,只觉得,风停了雨停了,老子又行了。不顾两淮残破,国库空虚的现实情况,再议北伐!

这一次群臣反对北伐的声音比上一次还大,也就个别如鲁爽这般靠皇帝赏赐过活的幸臣才支持北伐。

刘义隆的心腹大臣何尚之之子:太子中庶子何偃,直谏道:

“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

其他群臣的反对声音更是不断,刘骏也跟风上了一篇奏疏递到建康,不支持再行北伐。

雄主拓跋焘虽死,北魏多年南征北战留下的宿将精兵可还没死干净呢!

不过两度北伐大败,到底还是没让柄国近三十年的老皇帝权威丧尽。最后元嘉二十九年五月中旬,刘义隆从国库挤出一笔钱粮,再从世家那里调度了一笔钱粮,固执的发动元嘉第三次北伐。

元嘉二十九年五月,刘义隆以徐州刺史,抚军将军,萧思话为督,辖制冀州刺史张永等兵向碻磝。同时派遣司州刺史鲁爽、颍川太守鲁秀、以及徐州抚军将军司马,臧肇之等,率荆州大营士卒,自义阳【河南信阳】出许洛。

另有,因在盱眙对魏军造成极大杀伤,升为雍州刺史的臧质,率上一次北伐损失不太大的雍州兵卒趋潼关,重走上一次北伐的老路。

梁州,仇池等地更是敕令出军袭扰配合,一副要再打大仗的架势。

见皇帝实在要打,刚接任萧斌,担任青州刺史的刘兴祖上书刘义隆献伐河北之策。

刘兴祖的伐河北之策具体内容不再详述,其人主要意见是:

刘义隆心心念念的河洛之地,因为之前供应北魏南征粮草,已经空虚无比,此时攻伐,即使打下来,后续的治理费用更是海量投入。所以刘兴祖建议北伐大军由青州入河北,趁北魏皇权更迭,内部混乱之际,将战火烧到北魏基本盘:河北之地。

河北之地攻伐起来,起码还能劫掠到一笔财货粮草。

不过这个意见刘义隆没有采纳。

不采纳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刘义隆知晓此时南宋国库空虚,根本不可能和北魏打大战。刘义隆本意也只想和拓跋嗣一样,打算趁火打劫收回刘义符时代丢失的河洛之地罢了。

这一次,刘义隆还是老毛病,派出员外散骑侍郎琅邪徐爰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

和校长一样,败了那么多次还是不愿从自身身上找毛病。坚持不信那个邪!

元嘉二十九年七月初,冀州刺史张永正式开始攻打碻磝城,一直打到八月底都未能打下来,最后粮尽,萧思话不得不下令后撤历城。

新附的司州刺史鲁爽倒是比磨洋工的张永卖力,攻入了长社【河南长葛市】,不过后继粮草不足,也是止步于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